老虎小说网提供资治通鉴更新最快阅读 |
![]() |
|
老虎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 | 书号:10116 时间:2017/3/25 字数:48079 |
上一章 三十二纪唐 下一章 ( → ) | |
起上章困敦七月,尽旃蒙大荒落正月,凡四年有奇。 则天顺圣皇后下 ◎ 久视元年庚子,公元七零零年 秋,七月,献俘于含枢殿。太后以楷固为左⽟钤卫大将军、燕国公,赐姓武氏。召公卿合宴,举觞属仁杰曰:“公之功也。”将赏之,对曰:“此乃陛下威灵,将帅尽力,臣何功之有!”固辞不受。 闰月,戊寅,车驾还宮。 己丑,以天官侍郞张锡为凤阁侍郞、同平章事。鸾台侍郞、同平章事李峤罢为成均祭酒。锡,峤之舅也,故罢峤政事。 丁酉,吐蕃将麹莽布支寇凉州,围昌松,陇右诸军大使唐休璟与战于洪源⾕。麹莽布支兵甲鲜华,休璟谓诸将曰:“诸论既死,麹莽布支新为将,不习军事,诸贵臣弟子皆从之,望之虽如精锐,实易与耳,请为诸君破之。”乃被甲先陷陈,六战皆捷,吐蕃大奔,斩首二千五百级,获二裨将而还。 司府少卿杨元亨,尚食奉御杨元禧,皆弘武之子也。元禧尝忤张易之,易之言于太后:“元禧,杨素之族;素⽗子,隋之逆臣,子孙不应供奉。”太后从之,壬寅,制:“杨素及其兄弟子孙皆不得任京官。”左迁元亨睦州刺史,元禧贝州刺史。 庚戌,以魏元忠为陇右诸军大使,击吐蕃。 庚申,太后 ![]() ![]() ![]() 阿悉吉薄露叛,遣左金吾将军田扬名、殿中侍御史封思业讨之。军至碎叶,薄露夜于城傍剽掠而去,思业将骑追之,反为所败。扬名引西突厥斛瑟罗之众攻其城,旬馀,不克。九月,薄露诈降,思业 ![]() 太后信重內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鞚而系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痛。”仍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自是朝廷有大事,众或不能决,太后辄叹曰:“天夺吾国老何太早 ![]() 太后尝问仁杰:“朕 ![]() ![]() ![]() ![]() 初,仁杰为魏州刺史,有惠政,百姓为之立生祠。后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贪暴为人患,人遂毁其像焉。冬,十月,辛亥,以魏元忠为萧关道大总管,以备突厥。 甲寅,制复以正月为十一月,一月为正月,赦天下。 丁巳,纳言韦巨源罢,以文昌右丞韦安石为鸾台侍郞、同平章事。安石,津之孙也。时武三思、张易之兄弟用事,安石数面折之。尝侍宴 ![]() ![]() 丁卯,太后幸新安;壬申,还宮。 十二月,甲寅,突厥掠陇右诸监马万馀匹而去。 时屠 ![]() ![]() ![]() ![]() ![]() ◎ 长安元年辛丑,公元七零一年 舂,正月,丁丑,以成州言佛迹见,改元大⾜。 二月,己酉,以鸾台侍郞柏人李怀远同平章事。 三月,凤阁侍郞、同平章事张锡坐知选漏 ![]() ![]() 是月,大雪,苏味道以为瑞,帅百官⼊贺。殿中侍御史王求礼止之曰:“三月雪为瑞雪,腊月雷为瑞雷乎?”味道不从。既⼊,求礼独不贺,进言曰:“今 ![]() 时又有献三⾜牛者,宰相复贺。求礼扬言曰:“凡物反常皆为妖。此鼎⾜非其人,政教不行之象也。”太后为之愀然。 夏,五月,乙亥,太后幸三 ![]() 以魏元忠为灵武道行军大总管,以备突厥。 天官侍郞盐官顾琮同平章事。 六月,庚申,以夏官尚书李迥秀同平章事。 迥秀 ![]() ![]() ![]() ![]() 甲申,李怀远罢为秋官尚书。 八月,突厥默啜寇边,命安北大都护相王为天兵道元帅,统诸军击之,未行而虏退。 丙寅,武邑人苏安恒上疏曰:“陛下钦先圣之顾托,受嗣子之推让,敬天顺人,二十年矣。岂不闻帝舜褰裳,周公复辟!舜之于禹,事只族亲;旦与成王,不离叔⽗。族亲何如子之 ![]() ![]() ![]() 太后舂秋⾼,政事多委张易之兄弟;邵王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窃议其事。易之诉于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 ![]() 丙申,以相王知左、右羽林卫大将军事。 冬,十月,壬寅,太后西⼊关,辛酉,至京师;赦天下,改元。 十一月,戊寅,改含元宮为大明宮。 天官侍郞安平崔玄, ![]() ![]() ![]() 以主客郞中郭元振为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大使。 先是,凉州南北境不过四百馀里,突厥、吐蕃频岁奄至城下,百姓苦之。元振始于南境硖口置和戎城,北境碛中置⽩亭军,控其冲要,拓州境千五百里,自是寇不复至城下。元振又令甘州刺史李汉通开置屯田,尽⽔陆之利。旧凉州粟麦斛至数千,及汉通收率之后,一缣籴数十斛,积军粮支数十年。元振善于抚御,在凉州五年,夷、夏畏慕,令行 ![]() ◎ 长安二年壬寅,公元七零二年 舂,正月,乙酉,初设武举。 空厥寇盐、夏二州。三月,庚寅,突厥破石岭,寇并州。以雍州长史薛季昶摄右台大夫,充山东防御军大使,沧、瀛、幽、易、恒、定等州诸军皆受季昶节度。夏,四月,以幽州刺史张仁愿专知幽、平、妫、檀防御,仍与季昶相知,以拒突厥。 五月,壬申,苏安恒复上疏曰:“臣闻天下者,神尧、文武之天下也。陛下虽居正统,实因唐氏旧基。当今太子追回,年德俱盛,陛下贪其宝位而忘⺟子深恩,将何圣颜以见唐家宗庙,将何诰命以谒大帝坟陵?陛下何故⽇夜积忧,不知钟鸣漏尽!臣愚以为天意人事,还归李家。陛下虽安天位,殊不知物极则反,器満则倾。臣何惜一朝之命,而不安万乘之国哉!”太后亦不之罪。 乙未,以相王为并州牧,充安北道行军元帅,以魏元忠为之副。 六月,壬戌,召神都留守韦巨源诣京师,以副留守李峤代之。 秋,七月,甲午,突厥寇代州。 司仆卿张昌宗兄弟贵盛,势倾朝野。八月,戊午,太子、相王、太平公主上表请封昌宗为王,制不许;壬戌,又请,乃赐爵鄴国公。 敕:“自今有告言扬州及豫、博馀 ![]() 九月,乙丑朔,⽇有食之,不尽如钩,神都见其既。 壬申,突厥寇忻州。 己卯,吐蕃遣其臣论弥萨来求和。 庚辰,以太子宾客武三思为大⾕道大总管,洛州长史敬晖为副;辛巳,又以相王旦为并州道元帅,三思与武攸宜、魏元忠为之副;姚元崇为长史,司礼少卿郑杲为司马;然竟不行。 癸未,宴论弥萨于麟德殿。时凉州都督唐体璟⼊朝,亦预宴。弥萨屡窥之。太后问其故,对曰:“洪源之战,此将军猛厉无故,故 ![]() 冬,十月,甲辰,天官侍郞、同平章事顾琮薨。 戊申,吐蕃赞普将万馀人寇茂州,都督陈大慈与之四战,皆破之,斩首千馀级。 十一月,辛未,监察御史魏靖上疏,以为:“陛下既知来俊臣之 ![]() 戊子,太后祀南郊,赦天下。 十二月,甲午,以魏元忠为安东道安抚大使,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检校幽州都督,右羽林卫将军薛讷、左武卫将军骆务整为之副。 戊申,置北庭都护府于庭州。侍御史张循宪为河东采访使,有疑事不能决,病之,问侍吏曰:“此有佳客,可与议事者乎?”吏言前平乡尉猗氏张嘉贞有异才,循宪召见,询以事;嘉贞为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因请为奏,皆意所未及。循宪还,见太后,太后善其奏,循宪具言嘉贞所为,且请以己之官授之。太后曰:“朕宁无一官自进贤 ![]() ◎ 长安三年癸卯,公元七零三年 舂,三月,壬戌朔,⽇有食之。 夏,四月,吐蕃遣使献马千匹、金二千两以求昏。 闰月,丁丑,命韦安石留守神都。 己卯,改文昌台为中台。以中台左丞李峤知纳言事。 新罗王金理洪卒,遣使立其弟崇基为王。 六月,辛酉,突厥默啜遣其臣莫贺⼲来,请以女 ![]() 宁州大⽔,溺杀二千馀人。 秋,七月,癸卯,以正谏大夫硃敬则同平章事。 戊申,以并州牧相王旦为雍州牧。 庚戌,以夏官尚书、检校凉州都督唐休璟同凤阁鸾台三品。时突骑施酋长乌质勒与西突厥诸部相攻,安西道绝。太后命休璟与诸宰相议其事,顷之,奏上,太后即依其议施行。后十馀⽇,安西诸州请兵应接,程期一如休璟所画,太后谓休璟曰:“恨用卿晚!”谓诸宰相曰:“休璟练习边事,卿曹十不当一。” 时西突厥可汗斛瑟罗用刑残酷,诸部不服。乌质勒本隶斛瑟罗,号莫贺达⼲,能抚其众,诸部归之,斛瑟罗不能制。乌质勒置都督二十员,各将兵七千人,屯碎叶西北;后攻陷碎叶,徙其牙帐居之。斛瑟罗部众离散,因⼊朝,不敢复还,乌质勒悉并其地。 九月,庚寅朔,⽇有食之,既。 初,左台大夫、同凤阁鸾台三品魏元忠为洛州长史,洛 ![]() ![]() ![]() ![]() 司礼丞⾼戬,太平公主之所 ![]() 太后召说。说将⼊,凤阁舍人南和宋璟谓说曰:“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 ![]() ![]() 及⼊,太后问之,说未对。元忠惧,谓说曰:“张说 ![]() ![]() ![]() ![]() ![]() ![]() 硃敬则抗疏理之曰:“元忠素称忠正,张说所坐无名,若令抵罪,失天下望。”苏安恒亦上疏,以为:“陛下⾰命之初,人以为纳谏之主;暮年以来,人以为受佞之主。自元忠下狱,里巷恟恟,皆以为陛下委信 ![]() ![]() 丁酉,贬元忠为⾼要尉,戬、说皆流岭表。元忠辞⽇,言于太后曰:“臣老矣,今向岭南,十死一生。陛下他⽇必有思臣之时。”太后问其故,时易之、昌宗皆侍侧,元忠指之曰:“此二小儿,终为 ![]() 殿中侍御史景城王晙复奏申理元忠,宋璟谓之曰:“魏公幸已得全,今子复冒威怒,得无狼狈乎!”晙曰:“魏公以忠获罪,晙为义所 ![]() 太子仆崔贞慎等八人饯元忠于郊外,易之诈为告密人柴明状,称贞慎等与元忠谋反。太后使监察御史丹徒马怀素鞫之,谓怀素曰:“兹事皆实,略问,速以闻。”顷之,中使督趣者数四,曰:“反状皎然,何稽留如此?”怀素请柴明对质,太后曰:“我自不知柴明处,但据状鞫之,安用告者?”怀素据实以闻,太后怒曰:“卿 ![]() ![]() ![]() ![]() ![]() ![]() ![]() 太后尝命朝贵宴集,易之兄弟皆位在宋璟上。易之素惮璟, ![]() ![]() 丁未,以左武卫大将军武攸宜充西京留守。 冬,十月,丙寅,车驾发西京;乙酉,至神都。 十一月,己丑,突厥遣使谢许昏。丙申,宴于宿羽台,太子预焉。宮尹崔神庆上疏,以为:“今五品以上所以佩⻳者,为别敕征召,恐有诈妄,內出⻳合,然后应命。况太子国本,古来征召皆用⽟契。此诚重慎之极也。昨缘突厥使见,太子应预朝参,直有文符下宮,曾不降敕处分,臣愚谓太子非朔望朝参、应别召者,望降墨敕及⽟契。”太后甚然之。 始安獠欧 ![]() ![]() ![]() ![]() 是岁,分命使者以六条察州县。 吐蕃南境诸部皆叛,赞普器弩悉弄自将击之,卒于军中。诸子争立,久之,国人立其子弃隶蹜赞为赞普,生七年矣。 ◎ 长安四年甲辰,公元七零四年 舂,正月,丙申,册拜右武卫将军阿史那怀道为西突厥十姓可汗。怀道,斛瑟罗之子也。 丁未,毁三 ![]() ![]() 壬子,以天官侍郞韦嗣立为凤阁侍郞、同平章事。 夏官侍郞、同凤阁鸾台三品李迥秀颇受贿赂,监察御史马怀素劾奏之。二月,癸亥,迥秀贬庐州刺史。 壬申,正谏大夫、同平章事硃敬则以老疾致仕。敬则为相,以用人为先,自馀细务不之视。 太后尝与宰相议及刺史、县令。三月,己丑,李峤、唐休璟等奏:“窃见朝廷物议,远近人情,莫不重內官,轻外职,每除授牧伯,皆再三披诉。比来所遣外任,多是贬累之人;风俗不澄,实由于此。望于台、阁、寺、监妙简贤良,分典大州,共康庶绩。臣等请辍近侍,率先具僚。”太后命书名探之,得韦嗣立及御史大夫杨再思等二十人。癸巳,制各以本官检校刺史,嗣立为汴州刺史。其后政迹可称者,唯常州刺史薛谦光、徐州刺史司马鍠而已。 丁亥,徙平恩王重福为谯王。 以夏官侍郞宗楚客同平章事。 凤阁侍郞、同凤阁鸾台三品苏味道谒归葬其⽗,制州县供葬事。味道因之侵毁乡人墓田,役使过度。监察御史萧至忠劾奏之,左迁坊州刺史。至忠,引之玄孙也。 夏,四月,壬戌,同凤阁鸾台三品韦安石知纳言,李峤知內史事。 太后幸兴泰宮。 太后复税天下僧尼,作大像于⽩司马阪,令舂官尚书武攸宁检校,糜费巨亿。李峤上疏,以为:“天下编户,贫弱者众。造像钱见有一十七万馀缗,若将散施,人与一千,济得一十七万馀户。拯饥寒之弊,省劳役之勤,顺诸佛慈悲之心,沾圣君亭育之意,人神胥悦,功德无穷。方作过后因缘,岂如见在果报!”监察御史张廷珪上疏谏曰:“臣以时政论之,则宜先边境,蓄府库,养人力;以释教论之,则宜救苦厄,灭诸相,崇无为。伏愿陛下察臣之愚,行佛之意,务以理为上,不以人废言。”太后为之罢役,仍召见廷珪,深赏 ![]() 凤阁侍郞、同凤阁鸾台三品姚元崇以⺟老固请归侍;六月,辛酉,以元崇行相王府长史,秩位并同三品。 乙丑,以天官侍郞崔玄同平章事。 召凤阁侍郞、同平章事、检校汴州刺史韦嗣立赴兴泰宮。 丁丑,以李峤同凤阁鸾台三品。峤自请解內史。 壬午,以相王府长史姚元崇兼知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 秋,七月,丙戌,以神都副留守杨再思为內史。 再思为相,专以谄媚取容。司礼少卿张同休,易之兄也,尝召公卿宴集,酒酣,戏再思曰:“杨內史面似⾼丽。”再思欣然,即剪纸帖巾,反披紫袍,为⾼丽舞,举坐大笑。时人或誉张昌宗之美曰:“六郞面似莲花。”再思独曰:“不然。”昌宗问其故,再思曰:“乃莲花似六郞耳。” 甲午,太后还宮。 乙未,司礼少卿张同休、汴州刺史张昌期、尚方少监张昌仪皆坐赃下狱,命左右台共鞫之;丙申,敕,张易之、张昌宗作威作福,亦命同鞫。辛丑,司刑正贾敬言奏:“张昌宗強市人田,应征铜二十斤。”制“可”乙巳,御史大夫李承嘉、中丞桓彦范奏:“张同休兄弟赃共四千馀缗,张昌宗法应免官。”昌宗奏:“臣有功于国,所犯不至免官。”太后问诸宰相:“昌宗有功乎?”杨再思曰:“昌宗合神丹,圣躬服之有验,此莫大之功。”太后悦,赦昌宗罪,复其官。左补阙戴令言作《两脚狐赋》,以讥再思,再思出令言为长社令。 丙午,夏官侍郞、同平章事宗楚客有罪,左迁原州都督,充灵武道行军大总管。 癸丑,张同休贬岐山丞,张昌仪贬博望丞。 鸾台侍郞、知纳言事、同凤阁鸾台三品韦安石举奏张易之等罪,敕付安石及右庶子、同凤阁鸾台三品唐休璟鞫之,未竟而事变。八月,甲寅,以安石兼检校扬州长史,庚申,以休璟兼幽营都督、安东都护。休璟将行,密言于太子曰:“二张恃宠不臣,必将之 ![]() ![]() 突厥默啜既和亲,戊寅,始遣淮 ![]() 九月,壬子,以姚元之充灵武道行军大总管;辛酉,以元之为灵武道安抚大使。 元之将行,太后令举外司堪为宰相者。对曰:“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且其人已老。惟陛下急用之。”冬,十月,甲戌,以秋官侍郞张柬之同平章事,时年且八十矣。 乙亥,以韦嗣立检校魏州刺史,馀如故。 壬午,以怀州长史河南房融同平章事。 太后命宰相各举堪为员外郞者,韦嗣立荐广武令岑羲曰:“但恨其伯⽗长倩为累。”太后曰:“苟或有才,此何所累!”遂拜天员官外郞。由是诸缘坐者始得进用。 十一月,丁亥,以天官侍郞韦承庆为凤阁侍郞、同平章事。 癸卯,成均祭酒、同凤阁鸾台三品李峤罢为地官尚书。 十二月,甲寅,敕大⾜已来新置官并停。 丙辰,凤阁侍郞、同平章事韦嗣立罢为成均祭酒,检校魏州刺史如故;以兄承庆⼊相故也。 太后寝疾,居长生院,宰相不得见者累月,惟张易之、昌宗侍侧。疾少间,崔玄奏言:“皇太子、相王,仁明孝友,⾜侍汤药。宮 ![]() ![]() ![]() 辛未,许州人杨元嗣,告“昌宗尝召术士李弘泰占相,弘泰言昌宗有天子相,劝于定州造佛寺,则天下归心。”太后命韦承麇庆及司刑卿崔神庆、御史中丞宋璟鞫之。神庆,神基之弟也。承庆、神庆奏言:“昌宗款称‘弘泰之语,寻已奏闻”,准法首原;弘泰妖言,请收行法。”璟与大理丞封全祯奏:“昌宗庞荣如是,复召术士占相,志 ![]() 司刑少卿桓彦范上疏,以为:“昌宗无功荷宠,而包蔵祸心,自招其咎,此乃皇天降怒;陛下不忍加诛,则违天不祥。且昌宗既云奏讫,则不当更与弘泰往还,使之求福禳灾,是则初无悔心;所以奏者,拟事发则云先已奏陈,不发则俟时为逆。此乃 ![]() ![]() 崔玄亦屡以为言,太后令法司议其罪。玄弟司刑少卿昪,处以大辟。宋璟复奏收昌宗下狱。太后曰:“昌宗已自奏闻。”对曰:“昌宗为飞书所 ![]() ![]() 左台中丞桓彦范、右台中丞东光袁恕己共荐詹事司直 ![]() ![]() ![]() 先是李峤、崔玄奏:“往属⾰命之时,人多逆节,遂致刻薄之吏,恣行酷法。其周兴等所劾破家者,并请雪免。”司刑少卿桓彦范又奏陈之,表疏前后十上,太后乃从之。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上 ◎ 神龙元年乙巳,公元七零五年 舂,正月,壬午朔,赦天下,改元。自文明以来得罪者,非扬、豫、博三州及诸反逆魁首,咸赦除之。 太后疾甚,麟台监张易之、舂官侍郞张昌宗居中用事,张柬之、崔玄与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相王府司马袁恕己谋诛之。柬之谓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曰:“将军今⽇富贵,谁所致也?”多祚泣曰:“大帝也。”柬之曰:“今大帝之子为二竖所危,将军不思报大帝之德乎?”多祚曰:“苟利家国,惟相公处分,不敢顾⾝及 ![]() 初,柬之与荆府长史閺乡杨元琰相代,同泛江,至中流,语及太后⾰命事,元琰慨然有匡复之志。及柬之为相,引元琰为右羽林将军,谓曰:“君颇记江中之言乎?今⽇非轻授也。”柬之又用彦范、晖及右散骑侍郞李湛皆为左、右羽林将军,委以 ![]() ![]() 俄而姚元之自灵武至都,柬之、彦范相谓曰:“事济矣!”遂以其谋告之。彦范以事⽩其⺟,⺟曰:“忠孝不两全,先国后家可也。”时太子于北门起居,彦范、晖谒见,密陈其策,太子许之。 癸卯,柬之、玄、彦范与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帅左右羽林兵五百馀人至玄武门,遣多祚、湛及內直郞、驸马都尉安 ![]() ![]() ![]() ![]() 同皎扶抱太子上马,从至玄武门,斩关而⼊。太后在 ![]() ![]() ![]() ![]() ![]() ![]() ![]() ![]() ![]() 于是收张昌期、同休、昌仪等,皆斩之,与易之、昌宗枭首天津南。是⽇,袁恕己从相王统南牙兵以备非常,收韦承庆、房融及司礼卿崔神庆系狱,皆易之之 ![]() 甲辰,制太子监国,赦天下。以袁恕己为凤阁侍郞、同平章事,分遣十使赍玺书宣 ![]() 丙午,中宗即位。赦天下,惟张易之 ![]() 丁未,太后徙居上 ![]() ![]() 庚戌,以张柬之为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崔玄为內史,袁恕己同凤阁鸾台三品,敬晖、桓彦范皆为纳言;并赐爵郡公。李多祚赐爵辽 ![]() ![]() 张柬之等之讨张易之也,殿中监田归道将千骑宿玄武门,敬晖遣使就索千骑,归道先不预谋,拒而不与。事宁,晖 ![]() 段译 则天顺圣皇后下久视元年(庚子、700) 唐纪二十三则天皇后久视元年(庚子,公元700年) [1]秋,七月,献俘于含枢殿。太后以楷固为左⽟钤卫大将军、燕国公,赐姓武氏。召公卿合宴,举觞属仁杰曰:“公之功也。”将赏之,对曰:“此乃陛下威灵,将帅尽力,臣何功之有!”固辞不受。 [1]秋季,七月,李楷固献契丹俘虏于含枢殿。武则天任命李楷固为左⽟钤卫大将军,封燕国公,赐姓武氏。武则天设宴款待诸位公卿,席间举杯对狄仁杰说:“这是您的功劳啊!”准备赏赐他,狄仁杰回答说:“此次平定契丹余 ![]() [2]闰月,戊寅,车驾还宮。 [2]闰月,戊寅(初二),武则天自三 ![]() ![]() [3]己丑,以天官侍郞张锡为凤阁侍郞、同平章事。鸾台侍郞、同平章事李峤罢为成均祭酒。锡,峤之舅也,故罢峤政事。 [3]己丑(十三⽇),武则天任命天宮侍郞张锡为凤阁侍郞、同平章事;鸾台侍郞、同平章事李峤被罢免为成均祭酒。因为张锡是李峤的舅⽗,所以免去李峤的宰相职务。 [4]丁酉,吐蕃将莽布支寇凉州,围昌松,陇右诸军大使唐休与战于港源⾕。莽布支兵甲鲜华,休谓诸将曰:“诸论既死,莽布支新为将,不习军事,望之虽如精锐,实易与耳,请为诸君破之。”乃被甲先陷陈,六战皆捷,吐蕃大奔,斩首二千五百级,获二裨将而还。 [4]丁酉(二十一⽇),吐蕃将领莽布支进犯凉州,包围了昌松。唐陇右诸军大使唐休与莽布支在洪源⾕ ![]() ![]() [5]司府少卿杨元亨,尚食奉御杨元禧,皆弘武之子也。元禧尝忤张易之,易之言于太后:“元禧,杨素之族;素⽗子,隋之逆臣,子孙不应供奉。”太后从之,壬寅,制:“杨素及其兄弟子孙皆不得任京官。”左迁元亨睦州刺史,元禧贝州刺史。 [5]司府少卿杨元亨和尚食奉御杨元禧,都是杨弘武的儿子。杨元禧曾经触犯过张易之。张易之因此对武则天说:“杨元禧是杨素的族人,而杨素⽗子又是隋朝的逆臣,他们的子孙不应该在皇帝⾝边供职。”武则天采纳了张易之的建议,于壬寅(二十六⽇)颁下制书:“杨素及其兄弟的子孙都不许担任京官。”并将杨元亨降职为睦州刺史,将杨元禧降职为贝州刺史。 [6]庚戌,以魏元忠为陇右诸军大使,击吐蕃。 [6]庚戌(疑误),武则天任命魏元忠为陇右诸军大使,进攻吐蕃。 [7]庚申,太后 ![]() ![]() ![]() [7]庚申(疑误),武则天要建造一尊大佛像,让国全的和尚尼姑每人每天捐出一文钱来,以促成其事。狄仁杰上疏谏阻,奏疏的大意是:“当今的佛教寺院,在建筑规模上已经超过皇帝的宮殿。营建这些寺院无法借助鬼神之助,只能依靠百姓出力。物资不会从天而降,终究来自地里,不靠损害百姓,那么又怎能得到这些东西呢?”他又说:“游方和尚都依托佛法,贻误百姓,他们动不动就在里巷修建经坊,连市场里也盖起佛寺。佛教教化 ![]() ![]() [8]阿悉吉薄露叛,遣左金吾将军田扬名、殿中侍御史封思业讨之。军至碎叶,薄露夜于城傍剽掠而去,思业将骑追之,反为所败。扬名引西突厥斛瑟罗之众攻其城,旬余,不克。九月,薄露诈降,思业 ![]() [8]西突厥的阿悉吉薄露发动叛 ![]() [9]太后信重內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而系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痛。”仍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自是朝廷有大事,众或不能决,太后辄叹曰:“天夺吾国老何太早 ![]() [9]武则天十分信任和推重內史梁文惠公狄仁杰,没有哪一个大臣能比得上。她常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是直呼其名。狄仁杰习惯于在朝堂上当面直言规谏,武则天则常常采纳他的建议,即使这样做违背了自己的本意时也是如此。有一次狄仁杰陪同武则天巡游,途中遇到大风,狄仁杰的头巾被风吹落在 地,他的坐骑也因受惊而无法驾驭,武则天让太子李显追上惊马,抓住它的笼头并将它拴好。狄仁杰曾屡次因年老多病的缘故而提出退休的请求,武则天都没有答应。武则天在狄仁杰⼊朝参见的时候,还常常阻止他行跪拜礼,说:“每当看到您行跪拜礼的时候,朕的⾝体都会 ![]() 太后尝问仁杰:“朕 ![]() ![]() ![]() ![]() 武则天曾经问狄仁杰:“朕希望能找到一位杰出的人才委以重任,您看谁合适呢?”狄仁杰问道:“不知道陛下想让他担任什么职务?”武则天说:“我想让他担任将相。”狄仁杰回答道:“如果您所要的是文采风流的人才,那么苏味道、李峤本来就是合适的人选。如果您一定要找出类拔萃的奇才,那就只有荆州长史张柬之了,他的年纪虽然老了一些,但却实实在在地是一位宰相之才。”武则天于是提拔张柬之作了洛州司马。过了几天之后,武则天又要求 狄仁杰举荐人才,狄仁杰回答说:“我前几天推荐的张柬之,您还没有任用呢。”武则天说:“我已经给他升了官了。”狄仁杰回答说:“我所推荐的张柬之是可以作宰相的人才,不是用来作一个司马的。”武则天于是任命张柬之为秋官侍郞。过了很长时间,终于任命他为宰相。狄仁杰还先后向武则天推荐了夏官侍郞姚元崇、监察御史曲阿人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为唐代名臣。有人对狄仁杰说:“治理天下的贤能之臣,都出自您门下。”狄仁杰回答说:“举荐贤才是为家国着想,并不是为我个人打算。” 初,仁杰为魏州刺史,有惠政,百姓为之立生祠。后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贪暴为人患,人遂毁其像焉。 起初,狄仁杰担任魏州刺史,因为他施政仁 ![]() [10]冬,十月,辛亥,以魏元忠为萧关道大总管,以备突厥。 [10]冬季,十月,辛亥(初七),武则天任命魏元忠为萧关道大总管,目的是为了防备突厥的侵扰。 [11]甲寅,制复以正月为十一月,一月为正月。赦天下。 [11]甲寅(初十),武则天颁下制书,又重新以正月为十一月,以一月为正月,并大赦天下。 [12]丁巳,纳言韦巨源罢,以文昌右丞韦安石为鸾台侍郞、同平章事。安石,津之孙也。 [12]丁巳(十三⽇),武则天免去纳言韦巨源的职务,任命文昌右丞韦安石为鸾台侍郞、同平章事。韦安石是韦津的孙子。 时武三思、张易之兄弟用事,安石数面折之。尝侍宴 ![]() ![]() 这时正值武三思和张易之兄弟执掌朝政,韦安石屡次当面驳斥他们。有一次韦安石在宮中陪武则天用膳,见张易之带进蜀地富商宋霸子等几个人在一起博赌,便向武则天跪拜奏道:“商贾之徒,名列 ![]() ![]() [13]丁卯,太后幸新安;壬申,还宮。 [13]丁卯(二十三⽇),武则天巡幸新安;壬申(二十八⽇),又回到宮中。 [14]十二月,甲寅,突厥掠陇右诸监马万余匹而去。 [14]十二月,甲寅(初十),突厥兵掠走陇右诸牧监畜养的军马一万多匹后撤离。 [15]时屠 ![]() ![]() ![]() ![]() ![]() [15]这时,有关杀猪宰羊以及捕鱼捞虾的 ![]() ![]() ![]() ![]() ![]() ![]() ![]() 长安元年(辛丑、701) 长安元年(辛丑,公元701年) [1]舂,正月,丁丑,以成州言佛迹见,改元大⾜。 [1]舂季,正月,丁丑(初三),由于成州说发现了佛的⾜迹的缘故,武则天改年号为大⾜。 [2]二月,己酉,以鸾台侍郞柏人李怀远同平章事。 [2]二月,己酉(初六),武则天任命鸾台侍郞柏人县人李怀远为同平章事。 [3]三月,凤阁侍郞、同平章事张锡坐知选漏 ![]() ![]() [3]三月,凤阁侍郞、同平章事张锡因主持铨选时 ![]() [4]是月,大雪,苏味道以为瑞,帅百官⼊贺。殿中侍御史王求礼止之曰:“三月雪为瑞雪,腊月雷为瑞雷乎?”味道不从。既⼊,求礼独不贺,进言曰:“今 ![]() [4]就在这个月,突然降下大雪,苏味道认为这是吉兆,便带领文武百官⼊朝祝贺。殿中侍御史王求礼上前制止,他说:“如果说 ![]() 时又有献三⾜牛者,宰相复贺。求礼扬言曰:“凡物反常皆为妖。此鼎⾜非其人,政教不行之象也。”太后为之愀然。 这时又有人来献一头三条腿的牛,宰相们又一次⼊朝称贺。王求礼大声疾呼:“反常的东西都算妖,出现三⾜牛的现象,是三公没有合适的人选以及家国的刑赏教化没有得到实行的象征。”武则天听完之后愁容満面。 [5]夏,五月,乙亥,太后幸三 ![]() [5]夏季,五月,乙亥(初三),武则天住进了三 ![]() [6]以魏元忠为灵武道行军大总管,以备突厥。 [6]武则天任命魏元忠为灵武道行军大总管,目的是为了防备突厥的侵扰。 [7]天官侍郞盐官顾琮同平章事。 [7]天官侍郞盐官县人顾琮任同平章事。 [8]六月,庚申,以夏官尚书李迥秀同平章事。 [8]六月,庚申(十九⽇),武则天任命夏官尚书李迥秀为同平章事。 迥秀 ![]() ![]() ![]() ![]() 李迥秀生 ![]() ![]() ![]() ![]() ![]() ![]() ![]() [9]秋,七月,甲戌,太后还宮。 [9]秋季,七月,甲戌(初三),武则天回到宮中。 [10]甲申,李怀远罢为秋官尚书。 [10]甲申(十三⽇),李怀远被罢免为秋官尚书。 [11]八月,突厥默啜寇边,命安北大都护相王为天兵道元帅,统诸军击之,未行而虏退。 [11]八月,突厥阿史那默啜进犯边境,武则天派安北大都护相王李旦任天兵道元帅,统率众路大军 ![]() [12]丙寅,武邑人苏安恒上疏曰:“陛下钦先圣之顾托,受嗣子之推让,敬天顺人,二十年矣。岂不闻帝舜褰裳,周公复辟!舜之于禹,事祗族亲;旦与成王,不离叔⽗。族亲何如子之 ![]() ![]() ![]() [12]丙寅(初六),武邑人苏安恒上疏道:“陛下钦仰先帝的临终嘱托,接受太子的辞让,上敬天意,下顺民心,至今已有二十年了。难道陛下没有听说过帝舜 ![]() ![]() ![]() ![]() ![]() [13]太后舂秋⾼,政事多委张易之兄弟;邵王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窃议其事。易之诉于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 ![]() [13]武则天年事已⾼,朝廷政事多让张易之兄弟去处理;邵王李重润和他的妹妹永泰郡主及永泰郡主的丈夫魏王武延基在私下议论此事。张易之把这件事告诉了武则天。九月,壬申(初三),武则天副迫邵王李重润、永泰郡主及魏王武延基杀自。武延基,是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之子。 [14]丙申,以相王知左、右羽林卫大将军事。 [14]丙申(二十七⽇),武则天任命相王李旦主持左、右羽林卫大将军的事务。 [15]冬,十月,壬寅,太后西⼊关,辛酉,至京师;赦天下,改元。 [15]冬季,十月,壬寅(初三),武则天西行⼊潼关,辛酉(二十二⽇),到达京城长安;下诏赦免天下罪犯,改年号为长安。 [16]十一月,戊寅,改含元宮为大明宮。 [16]十一月,戊寅(初十),武则天把含元宮改名为大明宮。 [17]天官侍郞安平崔玄, ![]() ![]() ![]() [17]天官侍郞安平县人崔玄, ![]() [18]以主客郞中郭元振为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大使。 [18]武则天任命主客郞中郭元振为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大使。 先是,凉州南北境不过四百余里,突厥、吐蕃频岁奄至城下,百姓苦之。元振始于南境硖口置和戎城,北境碛中置⽩亭军,控其冲要,拓州境千五百里,自是寇不复至城下。元振又令甘州刺史李汉通开置屯田,尽⽔陆之利。旧凉州粟麦斛至数千,及汉通收率之后,一缣籴数十斛,积军粮支数十年。元振善于抚御,在凉州五年,夷、夏畏慕,令行 ![]() 在此之前,凉州全境南北不过四百多里,突厥和吐蕃的兵马连年都经常突然出现在州城下,老百姓为此而受苦。郭元振开始在凉州南部边境的硖口修筑和戎城,在北部边境的沙漠中设置⽩亭军,控制了凉州的 ![]() ![]() 二年(壬寅、702) 二年(壬寅,公元702年) [1]舂,正月,乙酉,初设武举。 [1]舂季,正月,乙酉(十七⽇),武则天第一次在科举试考中增设武举。 [2]突厥寇盐、夏二州。三月,庚寅,突厥破石岭,寇并州。以雍州长史薛季昶摄右台大夫,充山东防御军大使,沧、瀛、幽、易 、恒、定等州诸军皆受季昶节度。夏,四月,以幽州刺史张仁愿专知幽、平、妫、檀防御,仍与季昶相知,以拒突厥。 [2]突厥兵进犯盐州和夏州。三月,庚寅(二十三⽇),突厥兵攻破石岭关,进犯并州。武则天任命雍州长史薛季昶为代理右台大夫,充任山东防御军大使,沧州、瀛州、幽州、易州、恒州、定州等处兵马都归他指挥调度。夏季,四月,武则天又指派幽州刺史张仁愿专门主持幽州、平州、妫州、檀州的军事防御工作,并且让他与薛季昶互相配合,以抵御突厥军队的进犯。 [3]五月,壬申,苏安恒复上疏曰:“臣闻天下者,神尧、文武之天下也,陛下虽居正统,实因唐氏旧基。当今太子追回,年德俱盛,陛下贪其宝位而忘⺟子深恩,将何圣颜以见唐家宗庙,将何诰命以谒大帝坟?陛下何故⽇夜积忧,不知钟鸣漏尽!臣愚以为天意人事,还归李家。陛下虽安天位,殊不知物极则反,器満则倾。臣何惜一朝之命而不安万乘之国哉!”太后亦不之罪。 [3]五月,壬申(初六),苏安恒再次上疏说:“臣听说这天下是⾼祖神尧皇帝和太宗文武皇帝的天下,陛下虽居皇帝之位,但实际所依靠的毕竟是大唐旧有的基业。现在太子重新得立,正当壮年,品德⾼尚,陛下因贪恋皇位而忘却⺟子之间的深厚恩情,将以什么脸面去见供奉在宗庙之中的大唐列祖列宗,又将以何种⾝份去谒见大唐⾼宗皇帝的陵寝?陛下为什么还要⽇夜忧虑国事,而不明⽩自己已到了晨钟已响、夜漏将尽的暮年!臣愚昧,以为天意人心,都希望将皇位归还李家。陛下只安于皇位,很不明⽩物极必反、器満则倾的道理!臣为了使社稷长治久安,又怎么能顾惜个人的短暂生命呢!”武则天也没有加罪于他。 [4]乙未,以相王为并州牧,充安北道行军元帅,以魏元忠为之副。 [4]乙未(二十九⽇),武则天任命相王李旦为并州牧,充任安北道行军元帅,任命魏元忠作他的副职。 [5]六月,壬戌,召神都留守韦巨源诣京师,以副留守李峤代之。 [5]六月,壬戌(二十六⽇),武则天将神都留守韦巨源召到京师长安,指派神都副留守李峤代行他的职务。 [6]秋,七月,甲午,突厥寇代州。 [6]秋季,七月,甲午(二十九⽇),突厥兵进犯代州。 [7]司仆卿张昌宗兄弟贵盛,势倾朝野。八月,戊午,太子、相王、太平公主上表请封昌宗为王,制不许;壬戌,又请,乃赐爵邺国公。 [7]司仆卿张昌宗兄弟贵显已极,权倾朝野。八月,戊午(二十三⽇),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上表,请求封张昌宗为王,武则天拒绝了这一建议;壬戌(二十七),这些人又请求封张昌宗为王,武则天才答应赐张昌宗为邺国公。 [8]敕:“自今有告言扬州及豫、博余 ![]() [8]武则天颁下敕书:“从现在起如果再有揭发光宅元年扬州徐敬业谋反案以及垂拱四年豫州李贞、博州李冲⽗子谋反案余 ![]() [9]九月,乙丑朔,⽇有食之,不尽如钩,神都见其既。 [9]九月,乙丑朔(初一),出现⽇食,没有全食,还看到像镰刀一样的形状,在神都能见到⽇全食。 [10]壬申,突厥寇忻州。 [10]壬申(初八),突厥兵进犯忻州。 [11]己卯,吐蕃遣其臣论弥萨来求和。 [11]己卯(十五⽇),吐蕃派大臣论弥萨前来求和。 [12]庚辰,以太子宾客武三思为大⾕道大总管,洛州长史敬晖为副;辛巳,又以相王旦为并州道元帅,三思与武攸宜、魏元忠为之副;姚元崇为长史,司礼少卿郑杲为司马;然竟不行。 [12]庚辰(十六⽇),武则天任命太子宾客武三思为大⾕道大总管,任命洛州长史敬晖为武三思的副职;辛巳(十七⽇),武则天又任命相王李旦为并州道元帅,任命武三思与武攸宜、魏元忠三人为李旦的副职;任命姚元崇为长史,司礼少卿郑杲为司马,但是却没有赴任。 [13]癸未,宴论弥萨于麟德殿。时凉州都督唐休⼊朝,亦预宴。弥萨屡窥之。太后问其故,对曰:“洪源之战,此将军猛厉无敌,故 ![]() [13]癸未(十九⽇),武则天在麟德殿宴请吐蕃大臣论弥萨。这时凉州都督唐休正好⼊朝,也参加了这次宴会。论弥萨屡次偷看唐休。武则天询问论弥萨这样做的原因,论弥萨回答说:“在洪源战役中,这位将军勇猛无敌,所以我想要认识他。”武则天提拔唐休为右武威、金吾二卫大将军。唐休极为 ![]() [14]冬,十月,甲辰,天官侍郞、同平章事顾琮薨。 [14]冬季,十月,甲辰(初十),天官侍郞、同平章事顾琮去世。 [15]戊申,吐蕃赞普将万余人寇茂州,都督陈大慈与之四战,皆破之,斩首千余级。 [15]戊申(十四⽇),吐蕃赞普率领一万多人马进犯茂州,都督陈大慈与吐蕃军队四次 ![]() [16]十一月,辛未,监察御史魏靖上疏,以为:“陛下既知来俊臣之 ![]() [16]十一月,辛未(初八),监察御史魏靖上疏认为:“陛下已了解来俊臣的 ![]() ![]() [17]戊子,太后祀南郊,赦天下。 [17]戊子(二十五⽇),武则天到南郊祭祀,大赦天下罪人。 [18]十二月,甲午,以魏元忠为安东道安抚大使,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检校幽州都督,右羽林卫将军薛讷、左武卫将军骆务整为之副。 [18]十二月,甲午(初二),武则天任命魏元忠为安东道安抚大使,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为检校幽州都督,右羽林卫将军薛讷、左武卫将军骆务整作他的副职。 [19]戊申,置北庭都护府于庭州。 [19]戊申(十六⽇),朝廷在西域的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 [20]侍御史张循宪为河东采访使,有疑事不能决,病之,问侍吏曰:“此有佳客,可与议事者乎?”吏言前平乡尉猗氏张嘉贞有异才,循宪召见,询以事;嘉贞为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因请为奏,皆意所未及。循宪还,见太后,太后善其奏,循宪具言嘉贞所为,且请以己之官授之。太后曰:“朕宁无一官自进贤 ![]() [20]侍御史张循宪任河东采访使,有疑难事无法决断,很是忧虑,于是问侍奉他的官吏道:“这个地方有没有可以商议事情的杰出人才呀?”官吏告诉他,曾任平乡尉的猗氏县人张嘉贞有奇才。张循宪召见张嘉贞,向他请教这件疑难问题的处理方法。张嘉贞于是对这个问题的各个方面和其中的道理进行了分析,没有一点不清晰之处。张循宪于是请他写代奏疏,所谈的都是自己没有考虑到的。张循宪回到朝中,见到武则天,武则天称赞他的奏疏写得很好,张循宪于是把疏文为张嘉贞所拟的事全部禀告了武则天,并请求武则天允许将他自己所担任的侍御史职务授给张嘉贞。武则天说:“朕难道没有一个官位来荐引提拔贤能之士吗!”于是在內殿召见张嘉贞,与他进行了谈话, ![]() 三年(癸卯、703) 三年(癸卯,公元703年) [1]舂,三月,壬戌朔,⽇月食之。 [1]舂季,三月,壬戌朔(初一),出现⽇食。 [2]夏,四月,吐蕃遣使献马千匹、金二千两以求婚。 [2]夏季,四月,吐蕃派遣使者前来进献马一千匹、⻩金二千两,目的是为了向大唐求婚。 [3]闰月,丁丑,命韦安石留守神都。 [3]闰月,丁丑(十七⽇),武则天命令韦安石留守神都。 [4]己卯,改文昌台为中台。以中台左丞李峤知纳言事。 [4]己卯(十九⽇),武则天将文昌台改名为中台,任命中台左丞李峤掌管纳言事务。 [5]新罗王金理洪卒,遣使立其弟崇基为王。 [5]新罗王金理洪去世,武则天派遣使者前去立他的弟弟金崇基为王。 [6]六月,辛酉,突厥默啜遣其臣莫贺⼲来,请以女 ![]() [6]六月,辛酉(初一),突厥阿史那默啜派大臣莫贺⼲前来,请求把他的女儿嫁给皇太子的儿子。 [7]宁州大⽔,溺杀二千余人。 [7]宁州发大⽔,淹死二千多人。 [8]秋,七月,癸卯,以正谏大夫朱敬则同平章事。 [8]秋季,七月,癸卯(十四⽇),武则天任命正谏大夫朱敬则为同平章事。 [9]戊申,以相王旦为雍州牧。 [9]戊申(十九⽇),武则天任命相王李旦为雍州牧。 [10]庚戌,以夏官尚书、检校凉州都督唐休同凤阁鸾台三品。时突骑施酋长乌质勒乌西突厥诸部相攻,安西道绝。太后命休与诸宰相议其事,顷之,奏上,太后即依其议施行。后十余⽇,安西诸州请兵应接,程期一如休所画,太后谓休曰:“恨用卿晚。”谓诸宰相曰:“休练习边事,卿曹十不当一。” [10]庚戌(二十一⽇),武则天任命夏官尚书、检校凉州都督唐休为同凤阁鸾台三品。当时由于突骑施酋长乌质勒与西突厥各部落互相攻伐,通安西的道路断绝。武则天命令唐休与各位宰相商议解决办法。不一会儿,商议好的办法就呈报了上来,武则天就依照他们的意见施行。十几天后,安西都护府所辖各州请求派兵接应,具体的时间与唐休所预想的完全相符。武则天对唐休说:“朕实在遗憾用你用得太晚了。”并且对各位宰相说:“唐休极为 ![]() 时西突厥可汗斛瑟罗用刑残酷,诸部不服。乌质勒本隶斛瑟罗,号莫贺达⼲,能抚其众,诸部归之,斛瑟罗不能制。乌质勒置都督二十员,各将兵七千人,屯碎叶西北;后攻陷碎叶,徙其牙帐居之。斛瑟罗部众离散,因⼊朝,不敢复还,乌质勒悉并其地。 起初西突厥可汗斛瑟罗所实行的刑罚十分残酷,他统辖的各个部落都不服从他。乌质勒本来是斛瑟罗的下属,号莫贺达⼲,因为他善于安抚部下,各个部落便纷纷归附他,斛瑟罗无力制止。乌质勒共任命了二十名都督,让他们每个人统率七千人,驻扎在碎叶城的西北,后来攻陷碎叶城,将自己的衙帐迁到那里。斛瑟罗手下的人马都已四分五裂,于是⼊朝,不敢再回到西北边境去。乌质勒于是全部 ![]() [11]九月,庚寅朔,⽇有食之,既。 [11]九月,庚寅朔(疑误),出现⽇食,是⽇全食。 [12]初,左台大夫、同凤阁鸾台三品魏元忠为洛州长史,洛 ![]() ![]() ![]() ![]() [12]当初,左台大夫、同凤阁鸾台三品魏元忠曾担任洛州长史职务。在魏元忠到任以前,洛 ![]() ![]() ![]() 司礼丞⾼戬,太平公主之所 ![]() 司礼丞⾼戬,是太平公主所宠 ![]() 太后召说。说将⼊,凤阁舍人南和宋谓说曰:“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 ![]() ![]() 武则天召见张说。在张说即将进⼊朝堂的时候,凤阁舍人南和县人宋对他说:“名誉和道义对一个人来说最为重要,任何人都难以欺骗鬼神,切不可偏袒 ![]() ![]() 及⼊,太后问之,说未对。元忠惧,谓说曰:“张说 ![]() ![]() ![]() ![]() ![]() 彼伊尹、周公皆为臣至忠,古今慕仰。陛下用宰相,不使学伊、周,当使学谁 ![]() 张说进⼊朝堂,武则天问他,他没有马上回答。魏元忠害怕了,对张说说:“你也要与张昌宗一起罗织罪名陷害我魏元忠吗!”张说大声呵斥他说:“你魏元忠⾝为宰相,为什么竟说出了这种陋巷小人的语言呢!”张昌宗在一旁急忙催促张说,让他赶快作证。张说说:“陛下都看到了,张昌宗在陛下眼前,尚且这样威 ![]() ![]() 朱敬则抗疏理之曰:“元忠素称忠正,张说所坐无名,若令抵罪,失天下望。”苏安恒亦上疏,以为:“陛下⾰命之初,人以为纳谏之主;暮年以来,人以为受佞之主。自元忠下狱,里巷汹汹。皆以为陛下委信 ![]() ![]() 朱敬则上疏直言申辩说:“魏元忠一向以忠诚正直著称于世,张说⼊狱又没有任何正当理由,如果将他们治罪,会失掉天下民心。”苏安恒也为此上疏,认为:“陛下登基之初,臣民们都认为您是善于纳谏的皇帝,年纪大了以后,都认为您是喜 ![]() ![]() ![]() 丁酉,贬魏元忠为⾼要尉;戬、说皆流岭表。元忠辞⽇,言于太后曰:“臣老矣,今向岭南,十死一生。陛下他⽇必有思臣之时。”太后问其故,时易之、昌宗皆侍侧,元忠指之曰:“此二小儿,终为 ![]() 丁酉(初九),武则天将魏元忠贬职为⾼要县尉,将⾼戬和张说二人流放到岭南。魏元忠辞行的时候,对武则天说:“臣年纪大了,这次前去岭南,多半会死在那里,⽇后陛下一定会有想起我的时候。”武则天询问他这样讲的原因,当时张易之、张昌宗都在武则天⾝旁侍奉,魏元忠用手指着他俩回答说:“这两个小儿,最终将成为祸 ![]() ![]() ![]() 殿中侍御史景城王复奏申理元忠,宋谓之曰:“魏公幸已得全,今子复冒威怒,得无狼狈乎!”曰:“魏公以忠获罪,为义所 ![]() 殿中侍御史景城县人王又上奏为魏元忠申辩,宋对他说:“魏公已侥幸免死,现在您又来惹天子发怒,能不倒霉吗!”王说:“魏公忠正无二却受到处罚,我 ![]() ![]() 太子仆崔贞慎等八人饯元忠于郊外,易之诈为告密人柴明状,称贞慎等与元忠谋反。太后使监察御史丹徒马怀素鞫之,谓怀素曰:“兹事皆实,略问,速以闻。”顷之,中使督趣者数四,曰:“反状昭然,何稽留如此?”怀素请柴明对质,太后曰:“我自不知柴明处,但据状鞫之,安用告者?”怀素据实以闻,太后怒曰:“卿 ![]() ![]() ![]() ![]() ![]() ![]() ![]() 太子仆崔贞慎等八人在郊外为魏元忠饯行,张易之冒充告密人柴明呈上一份状纸,告崔贞慎等人与魏元忠一起谋反。武则天派监察御史丹徒县人马怀素负责审理这个案子,并对他说:“状子上指控的事全都是属实的,你大略地审问一下,就赶紧把处理意见报上来。”时间不长,奉命前来催办此案的宦官就有好几批,并且对他说:“魏元忠与崔贞慎等人谋反的情节非常清楚,你为什么还要这样拖延不决?”马怀素请求让柴明与崔贞慎等人当面对质,武则天说:“我也不知道柴明在哪里,你只须按照状子上告发的事实审问,还要找那个告状的人⼲什么?”马怀素 ![]() ![]() ![]() 太后尝命朝贵宴集,易之兄弟皆位在宋上。易之素惮, ![]() ![]() 武则天曾宴请朝中权贵。张易之兄弟的官职都在宋之上,但张易之素来惧怕宋,为了取悦宋,于是空出上位来请宋坐,说道:“您是当今第一人,为什么在下位落坐呀?”宋说:“本人才智低劣,职务卑微,张卿反说我是当今第一人,这是什么道理?”天官侍郞郑杲对宋说:“中丞为什么称五郞为张卿呢?”宋说:“ ![]() [13]丁未,以左武卫大将军武攸宜充西京留守。 [13]丁未(十九⽇),武则天派左武卫大将军武攸宜充任西京留守。 [14]冬,十月,丙寅,车驾发西京;乙酉,至神都。 [14]冬季,十月,丙寅(初八),武则天从西京出发;乙酉(二十七⽇),抵达神都。 [15]十一月,突厥遣使谢许婚。丙寅,宴于宿羽台,太子预焉。宮尹崔神庆上疏:以为:“今五品以上所以佩⻳者,为别敕徵召,恐有诈妄,內出⻳合,然后应命。况太子国本,古来征召皆用⽟契。此诚重慎之极也。昨缘突厥使见,太子应预朝参,直有文符下宮,曾不降敕处分,臣愚谓太子非朔望朝参、应别召者,望降墨敕及⽟契。”太后甚然之。 [15]十一月,突厥阿史那默啜派遣使者前来 ![]() ![]() [16]始安獠欧 ![]() ![]() ![]() ![]() [16]居住在桂州始安郡的仡佬族人欧 ![]() ![]() ![]() ![]() ![]() ![]() ![]() ![]() ![]() ![]() [17]是岁,分命使者以六条察州县。 [17]在这一年,武则天分别命令使者 ![]() [18]吐蕃南境诸部皆叛,赞普器弩悉弄自将击之,卒于军中。诸子争立,久之,国人立其子弃隶赞为赞普,生七年矣。 [18]吐蕃南部边境各部落都发生了叛 ![]() 四年(甲辰、704) 四年(甲辰,公元704年) [1]舂,正月,丙申,册拜右武卫将军阿史那怀道为西突厥十姓可汗。怀道,斛瑟罗之子也。 [1]舂季,正月,丙申(初十),武则天下诏册拜右武卫将军阿史那怀道为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怀道是斛瑟罗的儿子。 [2]丁未,毁三 ![]() ![]() [2]丁未(二十一⽇),武则天下令拆毁三 ![]() ![]() ![]() [3]壬子,以天官侍郞韦嗣立为凤阁侍郞、同平章事。 [3]壬子(二十六⽇),武则天任命天官侍郞韦嗣立为凤阁侍郞、同平章事。 [4]夏官侍郞、同凤阁鸾台三品李迥秀颇受贿赂,监察御史马怀素劾奏之。二月,癸亥,迥秀贬庐州刺史。 [4]夏官侍郞、同凤阁鸾台三品李迥秀广收贿赂,监察御史马怀素上奏章弹劾他。二月,癸亥(初八),武则天将李迥秀贬为庐州刺史。 [5]壬申,正谏大夫,同平章事朱敬则以老疾致仕。敬则为相,以用人为先,自余细务不之视。 [5]壬申(十七⽇),正谏大夫、同平章事朱敬则因年老多病而退休。朱敬则作宰相,把任用人才放在首位,除此之外的琐碎事务则不过问。 [6]太后尝与宰相议及刺史、县令。三月,己丑,李峤、唐休等奏:“窃见朝廷物议,远近人情,莫不重內官,轻外职,每除授牧伯,皆再三披诉。比来所遣外任,多是贬累之人;风俗不澄,实由于此。望于台、阁、寺、监妙简贤良,分典大州,共康庶绩。臣等请辍近侍,率先具僚。”太后命书名探之,得韦嗣立及御史大夫杨再思等二十人。癸巳,制各以本官检校刺史。嗣立为汴州刺史。其后政绩可称者,唯常州刺史薛谦光、徐州刺史司马而已。 [6]武则天曾经与宰相们讨论到刺史、县令等地方官吏的选用问题。三月,己丑(初四),李峤、唐休就这一问题上奏武则天说:“我们私下发现朝廷中人们的议论,远近的世俗人情,没有不是看重朝內官而轻视地方官的,每当任命州县官时,被任命的人都要再三表⽩、申诉。近来陛下所任命的地方官,大多是受到降职处分的人;人们看重朝內官、轻视地方官的坏风气无法改变,实际上就是由于这个原因。希望今后陛下能够从台、阁、寺、监的员官中选择贤良方正之士,分派他们主管各大州的政务,共同成就各种功业。臣等请求陛下停止我们的近侍职务, 在朝廷臣僚中首先任命我们为地方官。”武则天命令分别在纸条上书写所有上疏人的姓名,然后 ![]() [7]丁丑,徙平恩王重福为谯王。 [7]丁丑(疑误),改封平恩王李重福为谯王。 [8]以夏官侍郞宗楚客同平章事。 [8]武则天任命夏官侍郞宗楚客为同平章事。 [9]凤阁侍郞、同凤阁鸾台三品苏味道谒归葬其⽗,制州县供葬事。味道因之侵毁乡人墓田,役使过度,监察御史萧至忠劾奏之,左迁坊州刺史。至忠,引之玄孙也。 [9]凤阁侍郞、同凤阁鸾台三品苏味道请求回乡安葬他死去的⽗亲,武则天颁下制书,要求当地州县负责供给安葬所需的物品、人力。苏味道趁机侵占毁坏同乡百姓的坟墓田地,并且役使当地百姓超过了限度,监察御史萧至忠上奏弹劾他,武则天于是将他降职为坊州刺史。萧至忠是萧引之的玄孙。 [10]夏,四月,壬戌,同凤阁鸾台三品韦安石知纳言,李峤知內史事。 [10]夏季,四月,壬戌(初七),武则天指派同凤阁鸾台三品韦安石掌管纳言事务,李峤掌管內史事务。 [11]太后幸兴泰宮。 [11]武则天到兴泰宮。 [12]太后复税天下僧尼,作大像于⽩司马阪,令舂官尚书武攸宁检校,糜费巨亿。李峤上疏,以为:“天下编户,贫弱者众。造像钱见有一十七万余缗,若将散施,人与一千,济得一十七万余户。拯饥寒之弊,省劳役之勤,顺诸佛慈悲之心,沾圣君亭育之意,人神胥悦,功德无穷。方作过后因缘,岂如见在果报!”监察御史张廷上疏谏曰:“臣以时政论之,则宜先边境,蓄府库,养人力;以释教论之,则宜救苦厄,灭诸相,崇无为。伏愿陛下察臣之愚,行佛之意,务以理为上,不以人废言。”太后为之罢役,仍召见廷,深赏 ![]() [12]武则天再一次向国全的和尚、尼姑征税,在洛城以北的⽩司马阪建造大佛像,命令舂官尚书武攸宁主持这一工程,耗费的资财人力十分大巨。李峤上疏认为:“国全编⼊户籍的平民百姓,贫困潦倒无以为生的很多。现已筹集到的用于建造大佛像的钱有十七万余缗,如果用来分散施舍穷苦百姓,每人给钱一千的话,也可救济十七万多户。拯救百姓饥寒之苦,减少臣民劳役之勤,既顺乎佛祖慈悲为怀的本心,又可使人们蒙受圣明天子抚养培育的恩惠,这将使人神皆大 ![]() ![]() [13]凤阁侍郞、同凤阁鸾台三品姚元崇以⺟老固请归侍,六月,辛酉,以元崇行相王府长史,秩位并同三品。 [13]凤阁侍郞、同凤阁鸾台三品姚元崇因⺟亲年事已⾼,坚决请求武则天允许他辞去官职,回家侍奉⺟亲。六月,辛酉(初七),武则天命姚元崇行相王府长史,俸禄、地位都与三品官相同。 [14]乙丑,以天官侍郞崔玄同平章事。 [14]乙丑(十一⽇),武则天任命天官侍郞崔玄为同平章事。 [15]召凤阁侍郞、同平章事、检校汴州刺史韦嗣立赴兴泰宮。 [15]武则天征召凤阁侍郞、同平章事、检校汴州刺史韦嗣立前往兴泰宮。 [16]丁丑,以李峤同凤阁鸾台三品。峤自请解內史。 [16]丁丑(二十三⽇),武则天任命李峤为同凤阁鸾台三品。李峤自己请求解除他的內史职务。 [17]壬午,以相王府长史姚元崇兼知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 [17]壬午(二十八⽇),武则天任命相王府长史姚元崇兼任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 [18]秋,七月,丙戌,以神都副留守杨再思为內史。 [18]秋季,七月,丙戌(初三),武则天任命神都副留守杨再思为內史。 再思为相,专以谄媚取容。司礼少卿张同休,易之之兄也,尝召公卿宴集,酒酣,戏再思曰:“杨內史面似⾼丽。”再思欣然,即翦纸帖巾,反披紫袍,为⾼丽舞,举坐大笑。时人或誉张昌宗之美曰:“六郞面似莲花。”再思独曰:“不然。”昌宗问其故,再思曰:“乃莲花似六郞耳。” 杨再思作宰相,专门靠阿谀奉承来取悦于人。司礼少卿张同休是张易之的哥哥,有一次他宴请朝中公卿大臣。在酒喝到最畅快的时候,张同休拿杨再思开玩笑说:“杨內史脸长得象⾼丽人。”杨再思听了反倒很⾼兴,当即剪纸贴在帽子上,反披着紫⾊朝服,表演起⾼丽舞来,満座的人都大笑。当时还有人称颂张昌宗长得漂亮,说:“六郞的脸长得像莲花一样。”唯独杨再思道:“不是这样的。”张昌宗问他否定别人说法的原因,他回答说:“应当说莲花长得像六郞才对。” [19]甲午,太后还宮。 [19]甲午(十一⽇),武则天回到宮中。 [20]乙未,司礼少卿张同休、汴州刺史张昌期、尚方少监张昌仪皆坐赃下狱,命左右台共鞫之;丙申,敕,张易之、张昌宗作威作福,亦命同鞫。辛丑,司刑正贾敬言奏:“张昌宗強市人田,应征铜二十斤。”制“可”乙巳,御史大夫李承嘉、中丞桓彦范奏:“张同休兄弟赃共四千余缗,张昌宗法应免官。”昌宗奏:“臣有功于国,所犯不至免官。”太后问诸宰相:“昌宗有功 乎?”杨再思曰:“昌宗合神丹,圣躬服之有验,此莫大之功。”太后悦,赦昌宗罪,复其官。左补阙戴令言作《两脚狐赋》以讥再思,再思出令言为长社令。 [20]乙未(十二⽇),司礼少卿张同休、汴州刺史张昌期、尚方少监张昌仪都因犯有贪赃罪而被捕下狱。武则天命令左右台共同审理此案;丙申(十三⽇),武则天颁下敕书,认为张易之、张昌宗专行赏罚,独揽威权,应当与张同休等人并案审理。辛丑(十八⽇),司刑正贾敬言上奏说:“张昌宗強行收买民田,应当向他征收⻩铜二十斤。”武则天颁下制书说:“可以。”乙巳(二十二⽇),御史大夫李承嘉、御史中丞桓彦范上奏道:“张同休兄弟共贪赃钱四千余缗,依法应判处张昌宗免官。”张昌宗上奏申辩说:“臣为家国立过功 ,现在所犯的罪过还不至于达到必须被免官的程度。”武则天向各位宰相发问:“张昌宗有没有立过功?”杨再思回答说:“张昌宗调制了神丹,陛下服下后确有效验,没有比这更大的功劳了。”武则天听后很⾼兴,于是下令赦免张昌宗的罪,并恢复他的原任官职。左补阙戴令言写了一篇《两脚狐赋》讥讽杨再思,杨再思将戴令言外放为长社县令。 [21]丙午,夏官侍郞、同平章事宗楚客有罪,左迁原州都督,充灵武道行军大总管。 [21]丙午(二十三⽇),夏官侍郞、同平章事宗楚客因有罪而被降职为原州都督,充任灵武道行军大总管。 [22]癸丑,张同休贬岐山丞,张昌仪贬博望丞。 [22]癸丑(三十⽇),武则天将张同休贬为岐山丞,将张昌仪贬为博望丞。 鸾台侍郞、知纳言事、同凤阁鸾台三品韦安石举奏张易之等罪,敕付安石及右庶子、同凤阁鸾台三品唐休鞫之,未竟而事变。八月,甲寅,以安石兼检校扬州刺史,庚申,以休兼幽营都督、安东都护。休将行,密言于太子曰:“二张恃宠不臣,必将为 ![]() 鸾台侍郞、知纳言事、同凤阁鸾台三品韦安石上奏检举张易之等人所犯罪行,武则天下令将张易之等人 ![]() ![]() [23]相王府长史兼知夏官尚书事、同凤阁鸾台三品姚元崇上言:“臣事相王,不宜典兵马。臣不敢 ![]() [23]相王府长史兼知夏官尚书事、同凤阁鸾台三品姚元崇对武则天说:“臣事奉相王,就不应当再担任夏官尚书这一掌管兵马的官,这并不是因为我怕死,而是由于我担心这样做会不利于相王。”辛酉(初八),改任姚元崇为舂官尚书,其余职务不变。姚元崇字元之,当时由于突厥叱列元崇谋反的缘故,武则天特命姚元崇以字代名,称姚元之。 [24]突厥默啜既和亲,戊寅,始遣淮 ![]() [24]突厥阿史那默啜已经与大唐宗室结亲,戊寅(二十五⽇),突厥遣返淮 ![]() [25]九月,壬子,以姚元之充灵武道行军大总管;辛酉,以元之为灵武道安抚大使。 [25]九月,壬子(二十九⽇),武则天派姚元之充任灵武道行军大总管;辛酉(疑误),又任命姚元之为灵武道安抚大使。 元之将行,太后令举外司堪为宰相者。对曰:“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且其人已老,惟陛下急用之。”冬,十月,甲戌,以秋官侍郞张柬之同平章事,时年且八十矣。 姚元之即将赴任时,武则天让他推荐外朝官中才德可以胜任宰相职务的人。姚元之回答说:“张柬之朴实稳重,富于智谋,对于家国大事能够当机立断,况且他已很老了,请陛下赶紧重用他。”冬季,十月,甲戌(二十二⽇),武则天任命秋官侍郞张柬之为同平章事,这时张柬之已经年近八十了。 [26]乙亥,以韦嗣立检校魏州刺史,余如故。 [26]乙亥(二十三⽇),武则天任命韦嗣立为检校魏州刺史,其他职务不变。 [27]壬午,以怀州长史河南房融同平章事。 [27]壬午(三十⽇),武则天任命怀州长史河南人房融为同平章事。 [28]太后命宰相各举堪为员外郞者,韦嗣立荐广武公岑羲曰:“但恨其伯⽗长倩为累。”太后曰:“苟或有才,此何所累!”遂拜天员官外郞。由是诸缘坐者始得进用。 [28]武则天命令宰相们各自举荐能够胜任员外郞职务的人,韦嗣立推荐了广武令岑羲,并说:“只可惜他受到了他伯⽗岑长倩的连累。”武则天说:“只要有才⼲,这点事情又有什么可连累的!”于是任命岑羲为天员官外郞。从此那些因为亲属犯罪而受到牵连的人才开始能得到提拔任用。 [29]十一月,丁亥,以天官侍郞韦承庆为凤阁侍郞、同平章事。 [29]十一月,丁亥(初五),武则天任命天官侍郞韦承庆为凤阁侍郞、同平章事。 [30]癸卯,成均祭酒、同凤阁鸾台三品李峤罢为地官尚书。 [30]癸卯(二十一⽇),武则天免去成均祭酒、同凤阁鸾台三品李峤的职务,另外任命他为地官尚书。 [31]十二月,甲寅,敕大⾜已来新置官并停。 [31]十二月,甲寅(初三),武则天颁下敕书,决定停设所有大⾜元年以来新设置的官职。 [32]丙辰,凤阁侍郞、同平章事韦嗣立罢为成均祭酒,检校魏州刺史如故;以兄承庆⼊相故也。 [32]丙辰(初五),凤阁侍郞、同平章事韦嗣立被免去取务,改任成均祭酒,原任的检校魏州刺史职务仍保留;这是因为他的哥哥韦承庆已被任命为宰相的缘故。 [33]太后寝疾,居长生院,宰相不得见者累月,惟张易之、昌宗侍侧。疾少闲,崔玄奏言:“皇太子、相王,仁明孝友,⾜侍汤药。宮 ![]() ![]() ![]() [33]武则天一病不起,一直住在长生院,只有张易之和张昌宗二人在⾝旁侍奉,宰相们无法与她相见已经几个月。当武则天的病情稍有好转的时候,崔玄上奏说:“皇太子和相王,仁德彰明,孝顺⺟亲,友 ![]() ![]() ![]() ![]() 辛未,许州人杨元嗣,告“昌宗尝召术士李弘泰占相,弘泰言昌宗有天子相,劝于定州造佛寺,则天下归心。”太后命韦承庆及司刑卿崔神庆、御史中丞宋鞫之。神庆,神基之弟也。承庆、神庆奏言:“昌宗款称‘弘泰之语,寻已奏闻’,准法首原;弘泰妖言,请收行法。”与大理丞封全祯奏:“昌宗宠荣如是,复召术士占相,志 ![]() 辛未(二十⽇),许州人杨元嗣指控“张昌宗曾召见过一个名叫李弘泰的江湖术士给他看相占卦,李弘泰说张昌宗有天子之相,劝他在定州修建佛寺,并说这样做的话就会使天下百姓对他倾心归附。”武则天指派凤阁侍郞、同平章事韦承庆及司刑卿崔神庆和御史中丞宋共同审理此案。崔神庆是崔神基的弟弟。韦承庆和崔神庆上奏道:“张昌宗招供说‘李弘泰说过的话,我很快就向天子奏明了’, ![]() ![]() 司刑少卿桓彦范上疏,以为:“昌宗无功荷宠,而包蔵祸心,自招其咎,此乃皇天降怒;陛下不忍加诛,则违天不祥。且昌宗既去奏讫,则不当更与弘泰往还,使之求福禳灾,是则初无悔心;所以奏者,拟事发则云先已奏陈,不发则俟时为逆。此乃 ![]() ![]() 司刑少卿桓彦范上疏认为:“张昌宗没有任何功劳而受到陛下如此宠 ![]() ![]() ![]() ![]() ![]() ![]() ![]() ![]() 以便彻底查清他的罪行!”这篇奏疏呈上去以后,没有得到任何答复。 崔玄亦屡以为言,太后令法司议其罪。玄弟司刑少卿,处以大辟。宋复奏收昌宗下狱。太后曰:“昌宗已自奏闻。”对曰:“昌宗为飞书所 ![]() ![]() 崔玄也屡次向武则天提起这件事,武则天于是下令司法部门议定张宗昌的罪。崔玄的弟弟司刑少卿崔认为应当将张昌宗处以死刑。宋又奏请逮捕张昌宗⼊狱。武则天说:“张昌宗自己已经把那件事情告诉了我。”宋回答说:“张昌宗是因为被匿名信 ![]() ![]() ![]() 左台中丞桓彦范、右台中丞东光袁恕己共荐詹事司直 ![]() ![]() ![]() 左台中丞桓彦范、右台中丞东光县人袁恕己共同举荐太子詹事司直 ![]() ![]() ![]() ![]() ![]() 先是李峤、崔玄奏:“往属⾰命之时,人多逆节,遂致刻薄之吏,恣行酷法,其周兴等所劾破家者,并请雪免。”司刑少卿桓彦范又奏陈之,表疏前后十上。太后乃从之。 在此之前,李峤、崔玄曾上奏道:“以前陛下刚刚登基时,很多臣民不遵守臣节,从而导致苛酷的官吏,肆无忌惮地施行严酷的刑罚,恳请陛下为所有被周兴等人治罪而家破人亡的人昭雪,赦免他们的罪。”司刑少卿桓彦范也上奏陈述此意,前后共上奏疏达十次之多,武则天才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上神龙元年(乙巳、705) 唐中宗神龙元年(乙巳,公元705年) [1]舂,正月,壬午朔,赦天下,改元。自文明以来得罪者,非扬、豫、博三州及诸反逆魁首,咸赦除之。 [1]舂季,正月,壬午朔(初一),武则天下诏赦免天下罪犯,改年号。规定自文明元年以来犯罪的人,如果不是扬州、豫州、博州三州谋反案以及各种叛 ![]() [2]太后疾甚,麟台监张易之、舂官侍郞张昌宗居中用事,张柬之、崔玄与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相王府司马袁恕己谋诛之。柬之谓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曰:“将军今⽇富贵,谁所致也?”多祚泣曰:“大帝也。”柬之曰:“今大帝之子为二竖所危,将军不思报大帝之德乎!”多祚曰:“苟利家国,惟相公处分,不敢顾⾝及 ![]() [2]武则天病得非常严重,麟台监张易之和舂官侍郞张昌宗居宮中执政,张柬之、崔玄与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以及相王府司马袁恕己谋划杀掉张易之和张昌宗。张柬之问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说:“将军今⽇的荣华富贵,是谁给的?”李多祚流着眼泪回答说:“是⾼宗大帝给的。”张柬之说::“现在大帝的儿子受到张易之和张昌宗这两个小子的威胁,难道将军不想报答大帝的恩德吗!”李多祚回答说:“只要对家国有利,我一切都听相安公排,不敢顾及自⾝以及 ![]() 初,柬之与荆府长史乡杨元琰相代,同泛江,至中流,语及太后⾰命事,元琰慨然有匡复之志。及柬之为相,引元琰为右羽林将军,谓曰:“君颇记江中之言乎?今⽇非轻授也。”柬之又用彦范、晖及右散骑侍郞李湛皆为左、右羽林将军,委以 ![]() ![]() 当初,张柬之接替荆州都督府长史乡人杨元琰的职务,二人一同泛舟于长江之中,当小船漂到江心时,谈到了武则天以周代唐的事,杨元琰慷慨 ![]() ![]() ![]() ![]() 俄而姚元之自灵武至,柬之、彦范相谓曰:“事济矣!”遂以其谋告之。彦范以事⽩其⺟,⺟曰:“忠孝不两全,先国后家可也。”时太子于北门起居,彦范、晖谒见,密陈其策,太子许之。 不久,姚元之从灵武回朝,张柬之和桓彦范 ![]() 癸卯,柬之、玄、彦范与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帅左右羽林兵五百余人至玄武门,遣多祚、湛及內直郞、驸马都尉安 ![]() ![]() ![]() ![]() 癸卯(二十二⽇),张柬之、崔玄、桓彦范与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率领左右羽林兵五百余人来到玄武门,派李多祚、李湛及內直郞、驸马都尉安 ![]() ![]() ![]() ![]() ![]() 同皎扶抱太子上马,从至玄武门,斩关而⼊。太后在 ![]() ![]() ![]() ![]() ![]() ![]() ![]() ![]() ![]() 王同皎将太子抱到马上,并陪同太子来到玄武门,斩断门栓进⼊宮中。此时武则天在 ![]() ![]() ![]() ![]() ![]() ![]() ![]() 我的大恩大德。” 于是收张昌期、同休、昌仪,皆斩之,与易之、昌宗枭首天津南。是⽇,袁恕己从相王统南牙兵以备非常,收韦承庆、房融及司礼卿崔神庆系狱,皆易之之 ![]() 接下来逮捕了张昌期、张同休、张昌仪等人,将他们全部处斩,并在神都天津桥的南边将上述人犯与张易之、张昌宗二人一道枭首示众。在这一天里,为防范突然事变的发生,袁恕己随从相王李旦统率南牙兵马,他们将韦承庆、房融及司礼卿崔神庆等逮捕下狱,这些人都是张易之的同 ![]() ![]() 甲辰,制太子监国,赦天下。以袁恕己为凤阁侍郞、同平章事,分遣十使赍玺书宣 ![]() 甲辰(二十三⽇),武则天颁下制书,决定由太子李显代行处理国政,大赦天下。任命袁恕己为凤阁侍郞、同平章事,派遣十位使者分别携带天子的玺书前往各州进行安抚工作。乙巳(二十四⽇),武则天将帝位传给太子李显。 丙午,中宗即位。赦天下,惟张易之 ![]() 丙午(二十五⽇),唐中宗李显即皇帝位。中宗下诏大赦天下,只有张易之的 ![]() 孙都恢复皇族⾝分,并且 ![]() 丁未,太后徙居上 ![]() ![]() 丁未(二十六⽇),武则天搬到上 ![]() ![]() 庚戌,以张柬之为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崔玄为內史,袁恕己同凤阁鸾台三品,敬晖、桓彦范皆为纳 言;并赐爵郡公。李多祚赐爵辽 ![]() ![]() 庚戌(二十九⽇),唐中宗任宗张柬之为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 崔玄为內史,袁恕己同凤阁鸾台三品,敬晖和桓彦范都被任命为纳言;上述有功之臣都赐爵为郡公。李多祚赐爵为辽东郡王;任命王同皎为右千牛将军,并赐爵为琅 ![]() 张柬之等之讨张易之也,殿中监田归道将千骑宿玄武门,敬晖遣使就索千骑,归道先不预谋,拒而不与。事宁,晖 ![]() 张柬之等人讨伐张易之的时候,殿中监田归道正好统领千骑兵守卫玄武门,敬晖派人去征调他手下的千骑兵,由于田归道事先并不知道有诛杀张易之等人的计划,所以拒绝将手下人马 ![]() |
上一章 资治通鉴 下一章 ( → ) |
老虎小说网提供司马光最新小说资治通鉴未删节阅读全文阅读,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编写的一部情节文笔俱佳的作品,值得网友阅读,老虎小说网最值得网友收藏的排行榜小说阅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