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小说网提供老子更新最快阅读 |
![]() |
|
老虎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老子 作者:李耳 | 书号:10136 时间:2017/3/26 字数:1755 |
上一章 章八十三第 下一章 ( → ) |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為而无以為;下德无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无以為;上义為之而有以為。上礼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強引别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的产物,而且是祸 ![]() 注释 1、上德不德:不德,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此句意为,具备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 2、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德”,不失德即形式上不离开德。 3、无德:无法体现真正的德。 4、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以,心、故意。无以为,即无心作为。此句意为:上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无心作为。 5、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此句与上句相对应,即下德之人顺任自然而有意作为。 6、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扔,意为強力牵引。 7、薄:不⾜、衰薄。 8、首:开始、开端。 9、前识者:先知先觉者,有先见之明者。 10、华:虚华。 11、处其愿:立⾝敦厚、朴实。 12、薄:指礼之衰薄。 评析 《道德经》一方面是谈“道”,一方面是论“德”老子认为“上德”是完全合乎“道”的精神。二十一章曾写道:“孔德之客,唯道是从”;二十八章说:“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为天下⾕,常德乃⾜,复归于朴”,五十一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以上所讲的“孔德”、“常德”、“玄德”都是指这里所讲的“上德”从政治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谓“上德”,我们认为它不同于儒家所讲的“德政”老子批评儒家“德政”不顾客观实际情况,仅凭人的主观意志加以推行,这不是“上德”,而是“不德”;而老子的“上德”则是“无以为”、“无为”,它不脫离客观的自然规律,施政者没有功利的意图,不单凭主观意愿办事,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无为而无不为,即把“道”的精神充分体现在人间,所以又是“有德”但是“下德”是“有以为”的“无为”,但却抱着功利的目的,任着主观意志办事。在本章里,老子把政治分成了两个类型、五个层次。两个类型即“无为”和“有为”“道”和“德”属于“无为”的类型;仁、义、礼属“有为”的类型。五个层次是道、德、仁、义、礼。这五个层次中,德和仁是最⾼标准,但“德”只是指“上德”,不是“下德”失道而后德,这是在无为的类型內部说的,失道则沦为下德,那就与上仁相差无几了。失德而后仁,这是指离开了“无为”的类型才有了仁。仁已经是“有为”、“为之”了,所以“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就是在“有为”范围內所显示出来的不同层次。在本章里,老子用了“大丈夫”一词,是全书唯一使用的名词,过去有人将此解释为“智慧很⾼的人”,原意大约相同于此,但其中也包含有豪 ![]() ![]() ![]() |
上一章 老子 下一章 ( → ) |
老虎小说网提供李耳最新小说老子未删节阅读全文阅读,老子是李耳编写的一部情节文笔俱佳的作品,值得网友阅读,老虎小说网最值得网友收藏的排行榜小说阅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