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小说网提供反经更新最快阅读 |
![]() |
|
老虎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反经 作者:赵蕤 | 书号:10165 时间:2017/3/26 字数:16070 |
上一章 经反 下一章 ( → ) | |
(议曰:理国之要,以仁义赏罚,此其大略也。然用失其宜,反以为害。故着《反经》一章以明之也。) 臣闻三代之亡,非法亡也;御法者,非其人矣。故知法也者,先王之陈迹,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故尹文子曰:“仁义礼乐、名法刑赏,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术。” 故仁者,所以博施于物,亦所以生偏私。(反仁也。议曰:在礼,家施不及国,大夫不收公利。孔子曰:“天子 ![]() ![]() ![]() 义者,所以立节行,亦所以成华伪。(反义也。议曰:亡⾝殉国,临大节而不可夺,此正义也。若赵相虞卿,弃相捐君,以周魏齐之危;信陵无忌,窃符矫命,以赴平原之急。背公死 ![]() 礼者,所以行敬谨,亦所以生惰慢。(反礼也。议曰:汉时 ![]() 乐者,所以和情志,亦所以生 ![]() ![]() ![]() ![]() 名者,所以正尊卑,亦所以生矜篡。(反名也。议曰: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故圣人明礼制以序尊卑,异车服以彰有德。然汉⾼见秦皇威仪之盛,乃叹曰:“大丈夫当如此!”此所以生矜篡。《老经》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 ![]() 法者,所以齐众异,亦所以生乖分。(反法也。议曰:《道德经》云:“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贾谊云:“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至难知也。”又云:“法出而 ![]() 刑者,所以威不服,亦所以生凌暴。(反刑也。) 赏者,所以劝忠能,亦所以生鄙争。(反赏也。) 《文子》曰:“圣人其作书也,以领理百事,愚者以不忘,智者以记事。及其衰也,为 ![]() ![]() ![]() 其作囿也,以奉宗庙之具,简士卒,戒不虞。及其衰也,驰骋弋猎,以夺人时。(反囿也。齐宣王见文王囿大,人以为小,问于孟子。孟子曰:“周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人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闻郊关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民以为大,不亦宜乎?”楚灵为章华之台,伍举谏曰:“夫先王之为台榭也,榭不过讲军实,台不过望氛祥。其所不夺穑地,其为不匮财用,其事不烦官业,其⽇不妨时务。夫为台榭,将以教人利也,不闻其以匮乏也。”) 其上贤也,以平教化,正狱讼;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泽施于下,万人怀德。至其衰也,朋 ![]() ![]() 太公谓文王曰:“君好听世俗之所举者,或以非贤为贤,或以非智为智。君以世俗之所举者为贤智,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 ![]() ![]() ![]() ![]() 古语曰:“重朋 ![]() ![]() 《韩诗外传》曰:“夫士有五反,有势尊贵不以 ![]() ![]() ![]() ![]() ![]() 家富厚不以振穷救不⾜,而反以侈靡无度。(反富也。) 资勇悍不以卫上攻战,而反以侵凌私斗。(反勇也。凡将帅轻去就者,不可使镇边,使仁德守之则安矣。) 心智惠不以端计教,而反以事 ![]() ![]() 貌美好不以统朝莅人,而反以蛊女从 ![]() 此五者,所谓士失其美质。) 太公曰:“明罚则人畏慑,人畏慑则变故出。(反明罚也。)明察则人扰,人扰则人徙,人徙则不安其处,易以成变。(反明察也。太公曰:“明赏则不⾜,不⾜则怨长。明王理人,不知所好,而知所恶;不知所归,而知所去。使人各安其所生,而天下静矣。” 晋刘颂曰:“凡监司 ![]() ![]() 晏子曰:“臣专其君,谓之不忠;子专其⽗,谓之不孝; ![]() ![]() ![]() ![]() ![]() ![]() 韩子曰:“儒者以文 ![]() ![]() 子路拯溺而受牛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也。”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鲁国之法,赎人于他国者,受金于府也。)。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由此观之,廉有所在而不可公行。(反廉也。 匡衡云: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朝廷者,天下之桢⼲也,公卿大夫相与修礼恭让,则人不争;好仁乐施,则下不暴;上义⾼节,则人兴行;宽柔惠和,则众相 ![]() 慎子曰:“忠未⾜以救 ![]() ![]() 京房论议,与石显有隙,及京房被出为魏郡太守,忧惧上书曰:“臣弟子姚平谓臣曰:‘房可谓小忠,未可谓大忠,何者?昔秦时,赵⾼用事,有正先者,非刺⾼而死,⾼威自此成,秦之 ![]() 由此而观之,夫正先之所谓忠,乃促秦祸,忠何益哉?” 鬼⾕子曰:“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胠,音起居反。胠、发也。从旁开为胠。),为之守备,则必摄缄滕(摄,结也。),固扃鐍(音决。细也。)。此世俗之所谓智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揭,音其谒反。),担囊而趋。唯恐缄滕扃鐍不固也,然则向之所谓智者,有不为盗积者乎?”(反智也。孙子曰:“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其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耶?昔者齐国,邻邑相望, ![]() 昔叔向问齐晏子曰:“齐其如何?”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公弃其人而归于陈氏。齐旧四量:⾖、区、釜、钟。四升为⾖,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以家量贷,而以公收之。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鱼盐蜃蛤,弗加于海;人三其力,二于公而⾐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国之诸市,屦 ![]() ![]() ![]() 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蔵,圣也。⼊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后汉末,董卓⼊朝,将篡位,乃引用名士。范晔论曰:“董卓以虓阚为情,遭崩剥之势,故得蹈藉彝伦,毁裂畿服。夫以刳肝斫趾之 ![]()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盗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矣。(反仁义也。 议曰:昔仲由为邵宰,季氏以五月起长沟。当此之时,子路以其私秩粟为浆饭,以饷沟者。孔子闻之,使子贡往覆其饭,击毁其器。子路曰:“夫子嫉由之为仁义乎?”孔子曰:“夫礼,天下 ![]() ![]() ![]() ![]() ![]() 汉武时,河间献王来朝,被服造次,必于仁义。武帝⾊然难之,谓曰:“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王其勉之!”王知其意,归即纵酒。 由是言之,夫仁义兼济,必有分乃可。故《尸子》曰:“君臣⽗子,上下长幼,贵 ![]() ![]() 由是言之,跖徒之仁义,非其分矣。) 由是言之,夫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忠孝贤智之道,文武明察之端,无隐之人,而常存于代,非自昭于尧汤之时,非故逃于桀纣之朝。用得其道则天下理,用失其道而天下 ![]() (孙卿曰: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中世;禹之法犹存也,而夏不代王。故法不能立独,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矣。 《庄子》曰:“宋人有善为不⻳手之药者,代以汧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客得之,以说吴王。越人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能不⻳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汧澼絖,则其所用之异。”) 故知制度者,代非无也,在用之而已。 译文 [在讨论治国之道时,人们历来认为仁义、赏罚是治国的总纲,是基本国策。然而,如果仁义、赏罚的方法使用不当,反而于国于民有害。因此特别撰写了“反经”这一章来说明这个问题。] 我听说夏、商、周三个朝代之所以消亡,并不是因为三代的法规制度过时了,而是因为执政的人不是合适的人选。这证明所谓法制,亦即前代圣君的主张、路线,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就不会凭空得以贯彻实行。所以战国时的尹文子说:“仁、义、礼、乐、名、法、刑、赏,这八种政治措施,是五帝(⻩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和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治理家国的基本方法。” [仁 ![]() ![]() ![]() ![]() 《礼记》中讲过:从原则上讲,给某一家的奖励、优待不应该普及于国全。 在家国机关服务的人,做官当导领,不应该假借公家的名誉为自己捞好处。 孔子说:“做皇帝的 ![]() ![]() ![]() 节义这种品 ![]() ![]() ![]() 举凡这一类事情,都不过是为了人私情义给自己贴金罢了。] 礼仪规矩的建立,是为了让人们的言行恭敬严谨,但是懒惰和散漫也会同时产生,结果走向了“礼”的反面。[汉文帝的时候,有人建议制定礼仪法规,文帝说:“繁文缛节的礼仪,矫柔虚假的形象,对真正的文明礼貌没有好处,以⾝作则地去教育大家就行了。”于是下令不再谈这个问题。郭嘉曾经对曹 ![]() 文学艺术,本来是陶治 ![]() ![]() ![]() ![]() ![]() ![]() 名位等级的设立,目的是为了对⾝份的⾼低有个明确的划分,但是骄慢、篡夺的野心也就因此而产生了。[这就是等级制度的负作用。人们议论说:古代官位不同,待遇级别也不同,所以德⾼望重的人制定出明确的有关地位、待遇的制度,以便使尊卑上下有序,对乘什么车,穿什么颜⾊、款式的⾐服都有不同的规定,为的是表彰有德行的人。然而当刘邦看到秦始皇的仪仗、车辇那么威风后,就 ![]() ![]() 建立法制法规,是为了使人们的行为有准则,人人都安分守已,用心本来很好,但想不到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有人偏偏会找到法律的漏洞,做出大好大恶的事来。[这就是法制的负作用。《道德经》早就讲过,法令越多越明确,犯法的人也越多。贾谊也说过:“法令的条款和运用是有章可循、显而易见的,然而法令以外属于伦理道德范围的准则对人的作用,就极难辩别衡量了。”又说:“法令一出台,有人在做坏事之前先研究法律的漏洞,做了坏事又不触犯法规,法律也拿他没办法。道⾼一尺,魔⾼一丈。⾼明的 ![]() 刑罚的运用,本来是要威摄,惩罚那些犯法的人,但是执法的人,会出于种种目的滥用刑法或者来欺辱犯人,甚至久而久之会使自己丧失人 ![]() 奖赏的运用,本来是为了劝勉人忠心效力,尽展其能,但是也会出现卑鄙的竞争。为了争功邀赏,或由于赏罚不公而闹出许多鄙俗的事情。[这就是赏的反作用。] 老子的生学文子说:“古代有大本领的人创造出文字来,为的是指导民众,叫人理解天下之事,使愚笨的人变得聪明起来,使聪明的人学识渊博。 可是事与愿违,等到文化知识有了进一步发展,有学识的人却变得更坏了,他们把学到的文化知识作为自己为非作歹、作 ![]() 文子又说:“看耍笔杆子的那些人的行径,就知道他们并不懂安邦治国的本事,就象习惯于行军打仗的并不懂整个家国的施政方略一样。” 庄子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说:“读书人都是在盗墓贼,只不过他们偷的不是财物,而是文化罢了。有一回一个大知识分子带小知识分子去盗墓,大的问小的:‘天快亮了,你挖的怎么样,有些什么东西?’小的说:‘死人已经挖到了,还没有脫下他的⾐服。他口中有一颗宝珠。’大知识分子一听说死人口中有宝珠,就说:“一定要把这宝珠挖出来。 《诗经》上说:绿油油的麦子,生长在山坡上, ![]() 从这个故事的寓意不难看出,文化知识实是招引盗贼的财富。] 至于家国建筑林园,那是为了使祖宗的灵位有个存放的地方以便祭祠。 平时则可以搞军事训练,以防意外变故。到了国力鼎盛的时候,林园便丧失了原来的意义,变成了驰骋⽝军来打猎的场所,结果劳民伤财,贻误农时。[建筑林园便成了违背本意的事情。孟子讲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齐宣王见周文王的御花园很大,而老百姓以为很小,就问盂子这是怎么回事。孟子说: “周文王的花园方圆七十里,割草打柴的人能进去,山 ![]() 家国搞这样的建筑,要遵循四个原则,一不侵占老百姓的耕地;二不影响家国的财政;三不因用工而影响公家和人私的正常业务;四不在农忙时期动工。 所以家国的大型建筑,是让家国和民人得到好处,这样的建筑,就不会使家国出现财政匮乏的问题。”] 崇尚、重用人才的政策,是为了提⾼全社会的文化教育,人人都奉公守法,从善如流,有道德有觉悟的人从事导领工作,有才能有经验的人管理各行各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丰富了,给全社会带来幸福样和,举国上下就会 ![]() ![]() ![]() ![]() ![]() ![]() ![]() ![]() 鉴于此,姜太公对周文王说:“你如果完全听任社会一般人的推荐,社会上说张三是圣人,李四是天才,你就信以为真,那就坏了。殊不知世俗中人说好说坏都没个准,老百姓有时很盲从,他们所说的圣人,也许是个 ![]() ![]() ![]() ![]() ![]() ![]() ![]() 文王问道:“那该怎么做才能任用到真正的贤能呢?” 姜太公答道:“文官和武官,职权要分明。国王要出以公心,按职务、按国事的需要提拨人才,实事求是,不讲人情,选拨优秀人才,考核他的政绩、才能。这才是获得人才的正道。 古人说得好:把私营山头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导领人就会被蒙蔽;争名于朝、夺利于市就会伤天害理,出卖朋友;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就要损害家国、民人的利益,破坏导领者的形象,丧失威信。] 《韩诗外传》说:“古代的士大夫在贵、富、勇、智、貌五种素质方面都有相反的一面。比如有些人有了势力,地位也尊贵了以后,本来应该 ![]() ![]() ![]() ![]() 所以古人另有一种说法:发了财后能让别人也发财的,想穷也穷不了;当了官后能让别人也当官的,想下也下不来; ![]() ![]() 家道富裕以后,本应周济贫困,扶危急难,可是有的富贵之家,不但不帮助穷人,投资社会福利、社会公益事业,广积功德,反而骄侈 ![]() 仗着自己年轻力壮,勇猛骠悍,不是去保家卫国,而是好勇斗狠,欺负弱者,或者在黑道中结成流氓团伙,聚众殴斗。[这样,勇武就走向了反面,于社会有害了。把这个道理用到治国安邦让,执政者不应当让那些好战的将帅去镇守边疆,以免轻率地发动战争;而应当让仁 ![]() 有智慧的人如果不是用来⼲正事,做有益于家国、社会的事,而是使 ![]() 容貌姣美,风度翩翩的本来是件好事,如果放到树立形象、讲究礼仪的场合如公关、外 ![]() ![]() ![]() ![]() 一个有教养的人如果使这五种优势走向反面,那就丧失了有文化的人五种原本美好的素质。] 姜太公说:“刑罚太严明,国人就会被弄得战战兢兢,提心吊胆,人整天处在这种状态就会生出变故,反而要出 ![]() ![]() ![]() ![]() “一有贡献就奖赏,动不动奖赏,容易 ![]() ![]() 晋朝的名臣刘颂说:“府政中负责监督稽查的员官,为什么要只注意大案要案,而对于细小的违纪现象不大过问呢?因为微不⾜道的过失、缺点,偶然的遗忘、疏忽,这是人之常情,在所难免,不应当将这类过错划人违纪犯法之列而统统绳之以法,否则的话,朝野上下,就没有一个站得住脚的人了。这样做的结果,看上去是求治,实际上是制造动 ![]() 齐国的名相晏婴说:一个好的臣子,固然应对上司忠心,然而忠心的过分了,就变成专权,那就不是忠了;当儿子的孝敬⽗⺟是好事,但是如果只突出他一个人的孝顺,把其他兄弟姐妹都比下去,那就是不孝; ![]() ![]() ![]() ![]() 《吕氏舂秋》说: ![]() ![]() ![]() ![]() ![]() ![]() ![]() ![]() ![]() ![]() 韩非子说:“读书人舞文弄墨,常常扰 ![]() ![]() ![]() ![]() 的国王治理家国,废弃了军队建设,专讲道德,结果家国给人家灭了。夏代的有扈,依仗人口众多,军事力量強大,不要文化,结果也亡国。⾼明的帝王 ![]() ![]() ![]() 孔子的生学子路有一次救了一个落⽔的人,⽗⺟亲非常 ![]() ![]() 孔子的另一个生学子子贡很有钱,养有奴隶,奴隶的亲人向子贡提出要赎人回去。[按照鲁国的法律,向奴隶主赎人,是要 ![]() 为什么孔子会有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呢?因为他认为:子路做了好事收了礼,是鼓励大家都做好事,倡导了好的社会风气,这是劝人为善。子贡因自己有钱就不收人家的赎金,显得很谦让大方,影响别的做奴隶主的都不敢释放奴隶了(得不到好处嘛)。家中有做奴隶的也不敢去赎人了。结果堵塞了行善的路子。由此看来,在该廉洁的地方讲廉洁是应该的,但是在光天化⽇之下眩耀自己的廉洁,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汉朝 ![]() ![]() ![]() ![]() ![]() ![]() ![]() 战国时的法家慎到说过:“做个忠臣固然是好的,但忠臣并不能救 ![]() ![]() ![]() ![]() 只有当家国、民族处在生死存亡之际,才会有忠臣出来殉国赴难。]一个英明的导领人懂得了这个道理后,就会要求部下既要尽忠,但不能过分,所管的事、所负的责任不能超越其职权范围,否则,就走到了忠的反面。 [汉朝的名臣、易学大师京房在央中 府政当官的时候,因政见不同与石显有了矛盾,后来京房被下放到魏郡做太守,而石显还在央中。京房害怕了,就上书给皇帝说:“我的生学姚平对我说,我对你只是小忠,还说不上是大忠。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前秦始皇在位的时候,赵⾼用事,有一个叫正先的臣子,看出赵⾼居心叵测,就非难、讽刺赵⾼,被赵⾼假以罪名杀了,从此赵⾼在政治上树立了威信,形成了赵⾼欺上瞒下、一手遮天的政治势力。到了秦二世,天下大 ![]() ![]() 由京房所讲的这个故事看,正先揭发赵⾼的 ![]() ![]() ![]() ![]() 庄子说:做小偷、扒手一类的盗贼,或是溜门撬锁,或是从别人的口袋里、⽪包里偷东西,为了预防这些小偷,人们有了财宝,总是小心翼翼地放在险保柜、珠宝箱里,外面还要层层捆扎,加上大锁,生怕不牢固。这种防盗的做法,历来所世俗的人们当做是聪明智慧的表现。可是如果一旦汪洋大盗来了,把⽪箱、险保柜连锅端走,这时大盗唯恐你捆得不紧,锁得不牢呢。 这样看来,以前被认为有脑子的人,不正是在为強盗储蓄、保管财富吗? [这就是智慧的反掸。所以孙子兵法说:“敌人装备的越好,对我们越有利,只要把敌人打垮了,把装备拿过来,就成了敌人在为我们装备。”] 至于那些被称为圣人的,能说没有不为大盗储蓄、保管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吗?肯定是有的。怎么知道呢?田成子弑齐君盗其国就是一例。 从前,齐在姜太公的治理下,城镇相连,人口众多,一派繁荣景象。市场上摆満了生猛海鲜,田野上人 ![]() 从前晋国大夫叔向问齐国的宰相晏子:齐国的前途怎么样?晏子说:现在已经是没落的时代,我也不知道了。齐国终究要属于陈氏家族的。齐国遗弃了民人大众,民人都投到陈家的怀抱中去了。就拿计量这件事来说吧,齐国的计量办法,原来分为⾖、区、釜、钟四级,以四升为一⾖,依次逢四进一,进到一釜的时候,十釜才是一钟。陈家居然自己设立计量标准,不用四级而用级三,每级加一倍,进到一钟,量就大得多了。他以私自定的计量标准大斗借贷,以公家的标准小斗收进,结果老百姓的财富都送到他那里去了。 他家的山货木材堆积如山,海盐鱼虾,也不比海里的少了。老百姓出三分力,两分归公,一分用以养家糊口,可是归公的东西都是伪劣残次,负责公务的三老,穷到不得温 ![]() ![]() ![]() ![]() ![]() 強盗问他的头目盗跖:“当強盗也有道吗?”強盗头子说:“当然有啊! 天下什么事能离得了道呢?当強盗的学问大着呢!首先是‘妄意’——估计某处有多少财宝,值不值得动手,要计算得准确周到,——圣也;动手的时候,别人在后面,自己先进去,这是要有勇于牺牲精神的,——勇也;得手之后,别人先撒退,自己最后走,有危险自己承当,——义也;判断某处可不可以去抢劫、偷盗,什么时候去才能成功,这是需要智慧的,——智也;东西抢到以后,大块分金,大块吃⾁,平均分配,——仁也。仁义智勇圣,这五条标准不具备而能成大盗的,天下没有这个道理。” [后汉末年,汉献帝在位的时候,董卓到央中 府政做官,在他图谋篡位之前,礼先下士,很会捧敬当时的知名学者如蔡邕等人。撰写《后汉书》的范晔在总结董卓篡权的历史教训时写道:“董卓这人本 ![]() ![]() ![]() 从董卓这类人对有文化学识的人都知道笼络利用看来,仁义礼智信这些原则,好人要想成功,需要用来做依据;坏人要想成功,也不能违反这些原则。可是天下到底好人少,坏人多,所以好人用这些原则做好事,给天下众生带来的利益少,坏人用这些原则做坏事,给天下众生带来的灾祸就多了。 这就是仁义的反作用。 我们再举例来讨论这个问题。 [从前孔子的生学子路去邵这个地方做行政长官,当时鲁国的权政掌握在季家手里,季氏想在五个月內开通一条运河。这对老百姓来说,太苛刻了。 而这条运河正好在子路管辖的行政区內,为了鼓励民工⼲活,子路就掏自己的 ![]() 子路大发脾气,跑回去找孔子吵架:“你天天教导我们做好人好事,教我们行仁义,现在我这样做了,你又叫子贡来捣 ![]() ![]() ![]() ![]() ![]() 汉武帝的时候,封在河间的献王刘德到长安朝见汉武帝,穿着打扮、言谈举止、进退起居都很规矩,很得体,很有礼貌。汉武帝看到以后,场面上装出赞许的样子,內心却很不⾼兴,于是对献王说:“汤武当年起来闹⾰命, ![]() 献王听了这几句话,吓得出了一⾝冷汗,回去以后,沉缅酒⾊,一天到晚喝的烂醉如泥,表示 ![]() 我不过是个酒⾊之徒,哪能跟汤武、文王相比? 由子路和献王这两个故事看来,要行仁义、表 ![]() ![]() ![]() ![]() ![]() ![]() 综上所述,孔孟所标榜的仁义礼乐也罢,法家所提倡的名法刑赏也罢,忠孝贤智这些做人的基本原则,文韬武略、审时度势这些世俗才智的运用,每家的思想,每一种法制,都是天地间的真理,并没有向哪些人隐瞒,向哪些人显露。尽管时代变了,而真理还是代代都存在的,并不是说在三代以前,仁义道德因是圣明时代就自动出来了,到了夏桀、商纣,因是昏 ![]() ![]() ![]() [荀子说:“古代羿的思想政策并没有遗失,只不过羿在中年就死了,没有继续下去;大禹的文化法制都还存在,但因没有接班人,没有继承下来。” 问题就在这里。任何法律、思想、体制、主义、法规,本⾝不能立独存在,而要靠人去运用,用得好就存在,用得不好就消亡。 《庄子》这本书里讲的一则寓言正好说明了这个道理。宋国的一家人,有一祖传秘方,冬天涂在手上不生冻疮,⽪肤不会皲裂。这家人靠这个秘方世世代代漂布为生。有人路经这里,听说这家人有此秘方,提出用一百两金子买他们的秘方。客人买到手后,就去南方游说吴王。吴越地处海疆,守卫国土,主要靠海军。他游说吴王成功,做了吴国的海军司令,替吴国练兵。 到了冬天,吴越两国发生了海战,吴国的⽔兵涂了他的不皲之药,不怕冷,不生冻疮,结果打败了越国,此人因之立了大功,割地封候。同样一个不生冻疮、不皲手的药方,有的人用来封候拜将,而守着这个方子的那家人却世世代代给人家漂布。] 由此看来,同样一个东西,人的聪明才智不同,用法不同,效果就有天地之别。所以任何思想,任何制度,不是有没有,而在于用与不用和会用不会用。会用,就能求名得名,求利得利;不会用,就只有世代倒霉了。 WwW.LaOhuxS.cc |
上一章 反经 下一章 ( → ) |
老虎小说网提供赵蕤最新小说反经未删节阅读全文阅读,反经是赵蕤编写的一部情节文笔俱佳的作品,值得网友阅读,老虎小说网最值得网友收藏的排行榜小说阅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