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大明正德秘史
作者:绕地球一半
|
书号:15606
时间:2017/5/18
字数:3343
|
上一章 校军式新 章四十二第 下一章 ( → )
|
当然这样重大的举措还应该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太后那里,朱⽟刚自然可以软磨硬泡获得她的支持,但是一些內阁大臣那里,这一套显然行不通了。虽然他可以拿出皇帝的权威硬 他们同意,但是以后在底下做事的还是他们,谁知道他们会使什么样的花样呢?朱⽟刚和他们接触多了,当然明⽩这些大臣是一个比一个狡猾,只有让他们心悦诚服,或者说让他们看到其中的有利之处,他们才会真心赞成。
这天,朱⽟刚格外开恩,把几个大学士请到了御花园,设宴款待他们,并且要与他们共同赏花,当然王 明也随侍在旁,几个大学士受宠若惊, 动万分,纷纷如约而至。
“今天把诸位 卿找来,实是想与君同乐,希望大家不要拘束,尽情喝酒赏花。”朱⽟刚不停的招呼李东 等人。
话虽如此,但是李东 等人在官场多年,都知道皇帝的酒不是那么好喝的,但是皇帝的话就是圣旨,他们又不敢不从,于是战战兢兢的一边喝酒一边低声 谈起来。朱⽟刚假装随意的和他们闲谈着,他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将话题挑起。李东 等人都是聪明人,一会儿就看出了皇帝的心思,马上 到不自然起来,神⾊之间也有点惊慌。
王 明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他突然笑了,众人都惊讶的望着他,李东 问道:“王大人何故突然发笑?难道我等有什么失态的地方吗?”
他这么一说。杨一清等人也紧张起来,互相张望着,杨廷和说道:“王大人,你究竟在笑什么?”
“我不是在笑大家,诸位大人德⾼望重。我怎么敢呢?”王 明谦恭地说道,然后他正⾊道“其实我是在笑我自己。”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他究竟是何意思。王 明站起⾝来,面向西北说道:“大家知道我大明朝最大的隐患是什么吗?”
“当然是蒙古人了!”杨廷和不屑的问道“王大人为何突然问起这个了?”
“杨大人说的对,蒙古人对我大明的山河一直觊觎不放,边境上也常有战事发生,而且据可靠报情,近期他们又要对我大明发动大规模地攻击了,这次据说作了长期的准备,连粮草都预备了几个月的,看来其志不小啊!可是我们却还在这儿喝酒闲谈。恐怕到时候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所以我在笑自己苦中作乐啊!”王 明地话听上去似乎在谏讽朱⽟刚,但是实际上却给众人当头敲了一 ,他们顾不上去猜测王 明的用意了,因为如果他说的话是真的话,京城可就危险了,他们的⾝家 命都在京城,岂能不使他们 到忧虑呢!
“诸位恐怕不知道,蒙古人因为当年太祖把他们赶出了京北。所以一直对我大明的臣子恨之⼊骨,所以他们曾经发誓要将所有当官的赶尽杀绝,特别是像我们这些人,恐怕他们绝对不会放过的!”王 明趁机又添油加醋了一番。。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当然是兵来将挡,⽔来土淹了,难道那些蒙古人真的会打到京城来吗?那我们大明的军队难道都是吃素地?”李东 似乎对王 明的话不太相信。
听到他们争论如此 烈,朱⽟刚当然不能充耳不闻了,他说道:“蒙古人是朝廷的最大隐患,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对于他们的无理挑衅,朝廷当然要予以 头痛击,伯安,你有何⾼见?”
王 明満脸无奈的说道:“皇上的话不错,如果不对他们反击的话,他们就会得寸进尺。但是现在最大的问题是。通过几次在边境上地冲突来看,我军 本就不是那些擅长骑 的蒙古人的对手。所以他们才会定下夺取京城的目标。”
朱⽟刚惊慌的问道:“这是为什么?”
“皇上,臣不敢骗您,现在的军队已不是当年太祖手下的明军了,多年的太平⽇子已让他们丧失了勇气、懈怠了纪律,哪能和蒙古人作战啊,也只有边军才保留了几分当年的勇猛,要不然地话,蒙古人早就打到京城来了!”
王 明的这些话看上去是和朱⽟刚说的,其实是在提醒其他几位大学士,李东 果然慌张的说道:“王大人,说来这是你的责任啊,皇上命你改⾰军制,但是你看看士兵们怎么还是这副模样啊,这也怪不得蒙古人如此猖狂了!”
“是啊,该想个什么办法才好,不然的话难道真地要做蒙古人地俘虏吗?”杨廷和的话隐约在影 当年英宗地事。
朱⽟刚狠狠的瞪了他一眼,吓得杨廷和马上低下了头,他说道:“你们不要怪王大人,其实王大人的改⾰已经收到了成效,但是因为时间尚短,所以只能在小范围內进行,不过,这不是问题的 本所在,因为兵再厉害,终究只是兵,如果统率他们的将领不行的话,他们还是一盘散沙,只有将领的素质提⾼了,才能使整支军队变強。”
众人听到这儿,终于明⽩了今天朱⽟刚请他们来喝酒的用意了,不过,王 明说的话的确有道理,兵将不行的现状,他们都看在眼里,这是不容抹杀的事实,如果不改变,他们真的有可能就像英宗当年⾝边的臣子一样,陪主子蒙难了,杨一清是很懂军事的,马上说道:“请皇上马上下令改⾰吧,现在的官兵太孱弱了,万一蒙古人打过来的,不堪设想啊!”杨一清表了态,杨廷和当然也不甘落后,于是也赶紧附和,朱⽟刚望着李东 道:“你的意见呢?”
李东 急忙说道:“皇上的想法老臣都举双手赞成,老臣一向唯皇上马首是瞻!”
“哈哈,既然大家都无异议,那么朕即⽇就下旨,相信经过这次改⾰大明朝一定可以重新強盛起来的!”朱⽟刚自信的说道。
第二天,圣旨很快的就下达了,任命王 明主持新筹建的军事学院,当然这是朱⽟刚的称呼,満朝文武都对这个新名词 到惊讶,他们想不通这其中包含的意思,不过,既然是皇上所创,他们也不好过多议论。朱⽟刚在圣旨中还预先替这个筹建中的军事学院起了个名字,叫做大明皇家军官学校,虽然不是很特别,但是体现了一种皇家的气派。朱⽟刚这时又使用了釜底 薪的计策,这是他突然想到的,他任命江彬为新学院的⽔军教官,并且去掉了他原来的职位,虽然从名义上来说是对他的一种提拔,因为在新学院中任命的都是皇帝信得过的员官,像古孝天、唐伯虎,杨一清等人,而且这个新职位的职级也比原来的⾼了几品,但是实际上却是对江彬职权的一种削弱,因为军权对于一个带兵的将官来说比命还重要,但是因为北方并无多少⽔域,所以他的⽔军教官只是一个虚设的职位,无法在军中造成太大的影响。江彬虽然心有不甘,但是圣旨既然下了,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只好默默接受。
王 明遵照旨意,很快就在京外一个风景幽雅的地方选好了校址,上报给了朝廷,朱⽟刚亲自去视察了一番,果然是个好地方,适合进行一些有益于脑部的活动,也就是在此处教授一些理论方面的课程,而至于实战、演练的地方则在选在了不远处的一块平地上。朱⽟刚严令工部马上动工,在破土的那一天,他虽然知道自己的⽑笔字写得不好,但是好歹千年后要受人瞻仰的,于是挥毫写下了“大明皇家军官学校”看着被裱了起来而闪着金光的字,朱⽟刚得意不已。
在工程进行的同时,朝廷上下也没有一刻闲着,在朱⽟刚的严令下,在军事学院任职的人员,都在为自己所教授的科目所编写教科书,因为以前从没有这样的例子,所以只好现抓了。朱⽟刚则绞尽脑汁,他决定编写一本《士兵 典》,从思想、纪律⼊手,务必要将士兵从⼊校的那一刻起就将他们牢牢掌握在手中。朱⽟刚脑中没有这种东西,所以他翻了许多前代的书籍,然后又联想到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时的情景,终于被他发明出了一套自己的东西。
上军事学院受训的生学都是从各支队部中千挑万选出来的佼佼者,他们在⼊校的第一天就要宣誓对皇上效忠,只听皇上一个人的命令,如有违背,诛灭九族,并且要按下⾎手印。因为在学院就读的生学待遇非常⾼,而且出来后又有非常不错的前程,即使这么严厉,还是有很多人留了下来,况且在他们的心里,对皇上效忠本来就是应尽的义务,这一点倒是朱⽟刚没有想到的。朱⽟刚制订了很严格的守则,违者不仅自己受到极重的处罚,而且还要连累到家人受苦,所以,军事学院还没建成就已经在京城造成了不小的轰动,街头巷尾、茶馆酒肆谈论的都是关于大明皇家军官学校的话题,朱⽟刚得到这样的消息, 到非常満意,他的目的至少在目前看来已经达到了。
wWW.lAoHuxS.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