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小说网提供两宋风云更新最快阅读 |
![]() |
|
老虎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两宋风云 作者:袁腾飞 | 书号:43615 时间:2017/11/9 字数:7123 |
上一章 帝皇跑逃 讲九第 下一章 ( → ) | |
国中古代,但凡开国的帝王,⾝上都有一些传奇的故事,当然许多都是后人穿凿附会编纂出来的。赵构⾝上也有这样的故事,就是我们所说的“泥马渡康王”的故事。 泥马渡康王的故事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一种版本是说,赵构当年被金军押着北上去做人质,行至磁州,趁金兵看管不严逃脫了。赵构逃到一座小庙去投宿,夜里梦见神人告诉他,说金兵将至。他马上就惊醒了,起来冲到院子里,看到院子里有一匹马,于是上马就跑,一口气跑过了⻩河。等过了⻩河之后,赵构才发现这匹马是泥塑的,当时可能是受了什么仙力的指点,一下就活了,把他驮过了⻩河。当然,这个版本不太符合实际情况。因为我们前面提到过,当时赵构去金营,被金国统帅怀疑不是王爷,而是大将之子,所以关了几十天后就放回来了,而后由他的五哥肃王赵枢代替他去金营做人质。 第二种版本是说,赵构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到了扬州,听说金军要进攻扬州,就仓皇出逃。赵构逃到了一个神祠,看到一匹马,然后翻⾝上马植往南跑。不过,这个版本中的马就更厉害了,上一个版本里的泥马跑过了⻩河,这匹马可是驮他过了长江。赵构过了长江才发现马是泥做的。这两个版本,估计后一个更有实真依据,但是,驮赵构过长江的肯定不是泥马。 实际上,这两个版本的中心意思都是在说,赵构有神仙相助,泥马都能驮他过河,可见他当皇帝是受命于天。所以“泥马渡康王”这个传说,不管是由民间还是史官编出来的,它的目的都是为了说明赵构的皇位是有正统 ![]() “泥马渡康王”当然只是一个民间传说,但是也可以看出来,赵构只要得知金军南下的消息,第一个反应就是仓皇出逃,所以在历史上留下了“逃跑皇帝”的恶名。那么,宋⾼宗赵构逃过长江之后,落脚到了什么地方呢? 赵构不听宗泽和文武百官的苦劝,不肯回东京汴梁,而是逃到了扬州。扬州这个地方,自隋朝大运河开凿以后,逐渐开始繁华起来,在唐朝的时候,是国全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地位甚至超过了长安和洛 ![]() ![]() 赵构逃到了扬州,终于可以长出一口气了,一年多来,他一直颠沛流离,亲眼目睹了田园的荒芜、百姓的涂炭,如今到了江南这“繁华锦绣地,温柔富贵乡”终于可以歇一歇了。于是,赵构就以扬州为临时的都城,在这里安顿了下来。但是扬州毕竟在长江以北,金兵能过⻩河就能过淮河,赵构也知道,金军打到扬州是早晚的事。于是,赵构派大臣护送太后、皇后、嫔妃和皇太子去了长江以南的杭州,那里有长江天险做屏障,相对全安一些。而他自己则留在扬州,摆出一副不忘进取中原的架子,实际上就是要在这儿苟安了。他任命汪伯彦和⻩潜善两人为左右相,让这对臭味相投的 ![]() ![]() 但是,赵构在扬州的安稳⽇子并没有过多久。金国皇帝看到赵构做了皇帝,宋室居然又死灰复燃,非常生气。于是,金国大军再次南下。这次,金国的统帅发誓,不管赵构逃到哪儿,一定要把他抓住。金国人还给这次军事行动起了个名,叫搜山检海抓赵构,意思是,赵构蔵在山里,我就搜山,逃到海上,我就检海,无论如何一定要抓住赵构。 金军马上要打到扬州城了,赵构还在寝宮中寻 ![]() 皇帝仓皇出逃,连自己的冠冕和祖宗的牌位都没带,当然更顾不得那些文武大臣了。所以,赵构逃跑的时候,他的大臣们还都不知道。当时,汪伯彦和⻩潜善两个 ![]() ![]() 这样一来,整个扬州城就 ![]() ![]() ![]() ![]() ![]() ![]() ![]() ![]() ![]() ![]() ![]() ![]() ![]() 面对金军的不断进攻,赵构又从扬州逃到了杭州。在这里赵构又过了一段安宁的⽇子,有诗为证:“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但是,宋⾼宗赵构在杭州能安享几天太平⽇子?一心要灭掉赵氏王朝的金军会善罢甘休吗? 到了杭州,赵构听说杭州有个郊县,叫仁和县。当年,太祖皇帝发动“陈桥兵变”在陈桥驿登基,就是从仁和门进的东京汴梁。赵构现在听说杭州有个仁和县,非常⾼兴,心想,太祖皇帝进仁和门,我现在到了仁和县,这说明太祖皇帝神灵保佑,我即位是天意,我们大宋中兴有⽇啊。他也不想想,太祖皇帝的神位都被他扔给金国人了,太祖还能保佑他这个不肖子孙吗? 杭州毕竟有长江之险做屏障,金军不会很快攻过来,所以,赵构就在杭州安顿下来了。安顿下来之后,赵构罢免了汪伯彦和⻩潜善两人的职务。一方面是因为这两个人的名声已经太臭了,再用他们会引起公愤。另一方面,赵构也觉得这两个人误国。当然,皇帝不是因为汪伯彦和⻩潜善巧言令⾊、善于谄媚而觉得他们误国,赵构更不喜 ![]() ![]() ![]() 就在赵构一路南逃的过程中,金国大军也迅速挥师南下。金军进攻的速度之所以这么快,是因为宋朝多数城池的官兵都不战而降。金军所到之处,基本都是城门洞开,宋朝的官兵不是举着降书顺表跪在地上苦苦求饶,就是早已经跑得不知去向。当时,金军的统帅是完颜宗翰,他派自己手下的部将率领五千轻骑一路南下,继续追击赵构。 赵构面对金军的不断南侵,只会一路南逃,过着从北到南、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而地方的员官士兵,面对金军铁骑,不是投降就是逃跑,整个南宋王朝显得非常软弱和无能。那么,难道整个宋王朝就没有一个人 ![]() 当时,也有很多忠义之士奋起抵抗金军。其中,有一个特别 ![]() 金将听了唐琦的话,对旁边投降的宋将说,你是一城主帅,可气节还不如手下的卫士。这个宋将听完,惭愧难当。唐琦转⾝对自己的主帅说,我一个月的俸禄只有一石米,尚知道以死报国,你世受皇恩,享有⾼官厚禄,而今金军南下,却只知开城投降,你这么做,百年之后有何面目见列祖列宗于九泉之下?唐琦的这番话,让这个宋将惭愧得恨不得找个地 ![]() ![]() 就在金军步步紧 ![]() ![]() 赵构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他说,死守都城、死守社稷这样的事情,应该是诸侯⼲的,而不是天子⼲的。赵构认为,过去舂秋战国时候的诸侯国小,有外敌来侵,那些诸侯因为没地方跑,所以就只能死守城池。但是,他现在贵为天子,江山广阔,可以到别的地方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所以绝对不能⼲那种死守社稷的傻事。他还给自己找了个论据,说当初李纲劝我的⽗兄死守东京汴梁,结果靖康之役中,我的⽗兄同时被捕,如果当时逃出来,那不就没事了吗?他说这话也不觉得愧疚,要是当时徽钦二帝逃跑了,现在还有他什么事啊?赵构由此得出结论,自己绝对不能⼲抵抗的傻事,就是得逃跑。有了这套逃跑理论,赵构逃跑起来就顺理成章了。金国大军一路南下,⾼宗皇帝就一路飞奔,从杭州跑到越州,又从越州跑到台州,最后,台州也待不下去了,只得乘船出海,到海上漂着去。⾼宗这一路逃亡, ![]() 金军这次南下,来到江南这个繁华富庶的地方,更是眼界大开,一路上抢掠了很多金银财宝, ![]() ⾼宗皇帝给金国统帅的上书,写得那叫一个言辞恳切。首先,信的抬头写的是“宋康王构致书大金国相元帅阁下”完颜宗翰在金国既是左副元帅,又是国相,所以这里说“致书大金国相元帅阁下”赵构知道金国人不愿意让他当皇帝,心想,那好,我就说自己是康王得了。接着,赵构在信里说:“古之有家国而迫于危亡者,不过守与奔而已…今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意思就是,您攻打我,我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死守,一个是逃跑。您看我现在多可怜,要死守没人能守,要逃跑又没地儿能逃。接着又说“所以然惟冀阁下之见哀也”意思是,我唯一的希望就寄托在您大发慈悲上了,您可怜可怜我,别再追我了。“故前者连奉书,愿削去旧号…是天地之间,皆大金之国,且尊无二上,亦何必劳师远涉而后快哉?”我以前几次给您写信,表示我愿意削去旧号,不做宋朝皇帝,而由大金皇帝来给我册封,宋做大金的藩属国,这样,天地之间只有您大金一国,多好啊。“仗望元帅阁下,恢宏远之图,念孤危之国,回师偃甲,赐以余年。”您发发慈悲,可怜可怜我,让我能够苟延残 ![]() 这就是宋⾼宗作为一国之君,给敌方统帅写的信。赵构虽然连连上表,哀哀相告,但是金国人并不肯罢手,仍然不断南下。这个时候,赵构也没有办法了。按他自己说的,是没地儿能逃了,所以只好泛舟出海。金军一看,赵构逃到了海上,本来打算继续追击,但是北方骑兵不善⽔战,金国人只好望洋兴叹,最终放弃了这次行动。 宋⾼宗一行人坐船逃到了海上。据说,他在海上飘 ![]() 由于赵构的这种不抵抗政策,后人都称呼他为“逃跑皇帝”赵构在十余年的逃亡生涯中,居无定所,颠沛流离,而且随时都可能有危险发生。面对这些,赵构表现得既胆小又无能,甚至流传着赵构的胆识还不如他的皇后吴氏的故事,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赵构的原配夫人是邢氏,据说赵构与邢氏两人的 ![]() ![]() 我们说的这个吴皇后,本来只是宮中的一个侍女。赵构后来得知了邢氏的死讯,才把吴氏立为皇后。吴氏是将门之后,为人很有胆识。在赵构逃跑的过程中,吴氏一直⾝着戎装,佩带弓箭,保护着赵构。其实,吴氏即使再怎么英武,论武艺,她也不能跟赵构比。但是,原本文武双全、有胆有识的赵构,经过靖康之变后,竟被吓得如惊弓之鸟,一遇到警报就只会逃跑,这不能不让人叹息。 有一次,当他们驾着一艘小船准备出海的时候, ![]() ![]() ![]() ![]() ![]() ![]() ![]() ![]() ![]() ![]() ![]() ![]() ![]() ![]() 赵构之所以一味逃跑,不做抵抗,是由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个原因,就是他那个最怕人触碰的心结,担心他的大臣们认为他的皇位来路不正。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南宋主战派的员官,比如岳飞,最后都是以悲剧收场,而主和派却能够受到⾼宗皇帝的重用。那些主和派的大臣弄明⽩了关键的一点,就是当今的天子是赵构,我们要效忠的是他,而不是在北国种地的徽钦二帝。而主战派的大臣们却整天只顾着喊收复中原、 ![]() 我们前面讲过,赵构的⺟亲并不受宠,所以他当年在宮中的地位并不⾼。后来,金军打到汴梁时,他又被哥哥宋钦宗当做敢死队队长,送到敌营去了。虽然当时赵构是主动请缨,但那也是为了引起徽宗和钦宗的重视。赵构因祸得福,没有被金军俘虏,好不容易熬到了皇帝的位置,可以亲自发号施令了,他绝不会再为了⽗兄去卖命。赵构这时的心思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我不被金国人逮住,有朝一⽇,我就能翻过手来。 第二个原因,就是金军南下时,宋朝的地方将领大多都在拥兵观望,在这种情况下,宋⾼宗想抵抗是很困难的。实际上,当时赵构⾝边的军队很少,而大多数兵力都在地方大将的手里。金国大军南下时,宋朝这些地方将领很多都选择了开城投降,即使有与金军一战的,也不是为了给⾼宗皇帝保江山。《孙子兵法》上有一句话,叫做“避其锋芒,击其归惰”就是说,打仗要避开敌军的锋芒,等到敌人撤军的时候,兵士都很懈怠了,然后再出击。宋朝的这些地方将领,很好地实践了这个理论。我们知道,金军这次南下,抢掠了大量的金银财宝,⾝上带着这么多东西,战斗力必然受到影响。所以,有的宋朝队部就趁金国人回师的时候,出兵偷袭,这样不但可以歼敌建功,更重要的是可以从金国人手里获得大批的财宝。 但是,敢与金军一战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宋朝将领选择的是投降。金军兵临城下了,我就开城投降,金国人一撤,我马上又反正了。这种投降行为,按军法来说应当立即处死,但是法不责众,面对这种已是很普遍了的情况,⾼宗皇帝 ![]() ![]() 第三个原因,就是赵构始终忘不了王云被百姓殴打致死的情景,他从心里觉得老百姓的力量非常可怕,会对他的皇位形成大巨的威胁。所以,赵构更不敢发动百姓去抗击金军了。由于上面几个原因,赵构那时候 ![]() ![]() |
上一章 两宋风云 下一章 ( → ) |
老虎小说网提供袁腾飞最新小说两宋风云未删节阅读全文阅读,两宋风云是袁腾飞编写的一部情节文笔俱佳的作品,值得网友阅读,老虎小说网最值得网友收藏的排行榜小说阅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