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小说网提供鲜花的废墟更新最快阅读 |
![]() |
|
老虎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鲜花的废墟 作者:张承志 | 书号:44176 时间:2017/11/21 字数:10790 |
上一章 章一第 下一章 ( → ) | |
第一章两海之聚第1节山(1) 一共是两回旅行,计算一下的话,共有六次渡过了海峡。还不算靠近它,从各种地理的角度和不同的国度眺望它。 每次经过劳累的跋涉,终于抵达直布罗陀的那个时辰,我们都风尘仆仆。虽然拖着酸痛的腿,人不住地 ![]() 心里的 ![]() ![]() ![]() ——在摩洛哥一侧的休达,当我们艰难地冒着雨,攀上接近城堡的平台以后,莽莽浑沌的海尽在眼底。雨幕低垂的海峡深处,一束 ![]() ![]() 求学的叙述,或许就从这里开始? 山 在伟大的地点,山和海,两者都会不凡。 先说山。 直布罗陀其实是一座石头山。它由一道海堤连接伸⼊海里,在堤的尽头耸起一座分海岭般的巉岩绝壁。 第一次明⽩了这个地名时, ![]() 到了后来,这个地名衍变成了英语和西班牙语中的Gibraltar。其实拆拆字可以看出,它源于阿拉伯语al-Jabalal-Tarig。若音译,大致能写为“直布尔-陀里格”意思是“陀里格之山”陀里格是一个柏柏尔人,和另一个名叫塔里甫的战士一起,都是扮演阿拉伯登陆欧洲先锋的角⾊。 他俩显然分兵并上。要塞直布罗陀被 ![]() 直布罗陀,它是一个历史标志;后来沦为弱者的、东方和穆斯林的胜利标志。 以前在蒙古草原,我喜 ![]() ![]() ![]() 房龙地理的 ![]() ![]() ![]() ![]() 能够从海上贴近直布罗陀的时间,其实只有短短的一会儿。从洲非一侧的摩洛哥,有两个港口可以搭船前往欧洲——若从丹吉尔上船出发,等看见直布罗陀时,船也就马上要进港了。即便从休达启航,能看见更峻峭的轮廓——人一般也只顾得上一张接一张地拍下它的横颜侧脸,而顾不上用做一幅小画的方式来纪念。 任何文字甚至画面,都描写不出直布罗陀的印象。我甚至舍不得放弃从公路上捕捉它。无论上次从阿利坎特来,或是这次朝萨洛布雷尼亚去,我在沿地中海的盘山公路巴士上,时而跳到左边,时而又闪到右边,端着相机,徒劳地追逐着隐现的直布罗陀。 并非为了它横看成岭侧成峰。甚至也并非因为它是穆斯林的胜利标志。它使人想到的,实在是太多了。 或许,在人类大同、在公正树立的时分,我们会用更冷峻的眼光审视它。因为战胜——很难说究竟是一种受喜的行为,还是一种受谴的行为。 而在今⽇还不能使用终极的标准,就如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今天是第三世界面对新法西斯主义的侮辱、杀屠和文明灭绝的时代。阿富汗的略侵硝烟未散,伊拉克的杀戮又悍然实行。今天在直布罗-陀里格,道理急速地简化,如孩童话语一样明⽩。虽然我对这种简化惴惴不安,但是我更像孩子一样,心里満是快畅——惟有这里,是一个使他们沉默的地方,而我们会在这里 ![]() 充満魅力的古代… “为什么呢?难道不是舂秋无义战?”——我像听着谁的质问,又像听着自己的独语。那时似乎不同…我又自语着辩驳。那时不会存在如此的土壤:猿猴沐冠,懦夫取胜,小人 ![]() 确实是这样。我专门跑来凭吊。甚至后来在摩洛哥北部山里,在传说是陀里格家乡的清真寺里,我暗暗为没有一种为陀里格、以及老将穆萨设立的纪念仪式——比如说众人围坐颂经的仪式而遗憾。 我无力总结历史。我学习历史,从开头的原因到最后的结论,只是因为历史对人的魅了。那股魅力 ![]() 谁的魅力,能比得了柏柏尔的战士陀里格? 雨⽔扑打着脸,海心的岛像一片影壁。我心中自语着。当年,他口中衔着弯刀,沿着峥嵘的峭壁,攀上去了。 ——此时正是全世界600座城市爆发大行游,企图阻止美英对伊拉克的战争的时候,西班牙的报纸上登了一幅照片。 图片上印着一个在底格里斯河里搜寻落⽔的国美飞贼的青年。他的牙齿咬着一柄匕首,河⽔浸着他的⾚膊。他的手在⽔下摸索着。神情那么专注。那阿拉伯小伙子英俊无比,眉宇间一股⾼贵气息。 我看着报纸,一下子就联想到了陀里格。当年的陀里格一定就是这样:健美年轻,无视危险。他⾝后的五百壮士鱼贯而上,拉开了战胜欧洲的历史大幕。 这样的由东方实行的、对欧洲的进攻,一共仅仅只有两次。除了在新兴阿拉伯的西部方面统帅——穆萨的指挥下、于公元710年进行的这一次之外,还有一次经奥斯曼土耳其之手实施——整个古代史中,东方能倚仗文化和军事的优势与西方争雄、甚至东风 ![]() 此外,便是绵绵无尽的被略侵史、被殖民史、被歧视史,以及文化和价值观上的东施献媚和亦步亦趋的历史。 第一章两海之聚第2节山(2) 后来觉得,若是遇上一个晴⽇,反而不可能眺望这样的景⾊。在万里晴晒的⽇子里渡海,直布罗陀的岩山会呈一种含混的斑驳浅⾊。几次都有这样的体验: ![]() 它不是一座岛,其实是连着欧洲陆大的一个突⼊海中的一个长岬。 在细细一条陆地的尽头,隆起了一座峥嵘石岭。只是从海上看不见这个连结的陆堤,从甲板上望去,雨雾 ![]() 陀里格的伟大渡海,是在海峡南侧的伊比利亚贵族支持下完成的。他们不愿继续容忍暴 ![]() 占领了欧洲陆大的滩头堡以后,陀里格整顿队伍,开始了势如破竹的北征。 在一连串的略地拔城之后,陀里格兵临西哥特首都托莱多城下。这座城市的文化因素十分复杂,但外来的哥特统治者却多行不义。在忍受着害迫的犹太居民协助下,陀里格顺利地进占了名城托莱多,⽇后这座城市逐渐变成了一个融合多种文化的枢纽。公元711年夏天,出征不満一年的陀里格已经扫 ![]() 如图,若选择从丹吉尔(依英语音译。这个地名的阿拉伯语为Tinjih)渡海前往欧洲,它不是由远及近,而是从雾中突然浮出的。虽然也壮观,但是缺了变幻。一个影子由淡变浓,一进视野就呈着一个船形。 而从休达出发的船上观察,距离要近得多。近在眼前的它,如琼岛仙山隐现不定。站在连结休达(Ceuta,阿拉伯语为Sebta,在海峡以南摩洛哥一侧)和西班牙的阿尔赫西拉斯的渡船上,船速很快,直布罗陀会 ![]() 它至今散发着一股古典意味的、天下要冲的浓浓气息。英国人占领着它,至今不还给西班牙;就如同西班牙占着休达,蛮横地不还给摩洛哥一样。只是在休达船上人会暂时忘却政治,因为地理的 ![]() ![]() 它先是一个刀锋,接着是一个斧刄,又是一片劈裂的断壁,继而棱面清晰,最后首尾分开,终于显出传奇的全貌。 它的形状,正与它做为欧洲与东方边界的位置相称,它如一艘石头的巨舰,如一幢世界的界碑,其突兀、险峻、雄大、孤立,一样样都真可说是无对无双。走遍天下,看见了它以后我终于“叹为观止”惊愕与幸运的 ![]() 雨幕突然又浓浓地遮盖而下,那一束 ![]() 冷雨打在脸上,一张小伞只能挡住海上的強风。我们坚持站着,任雨⽔顺着额头流淌。那时只想不眨眼地注视,想尽量看得更远。人突然默无言语。能做的,只是凝视而已。又有稀微的 ![]() ![]() 一天听说,从休达南行不远,山里有个小村,就是陀里格的家乡。为纪念他,那儿的寺就叫做陀里格寺(Masjidal-Tarig)。 我们去了那个橄榄树包围的山村。人们说:当然,不敢肯定这座寺、这个村子就是当年陀里格出生的地方。也许相差几步,但肯定他的家乡就是这儿,这里是柏柏尔地区,陀里格的家乡就在此地。 小村安静极了。这里的橄榄树和西班牙不同,似乎都不加修剪,长得⾼大蓬 ![]() 一些沙赫长老和我们席地而坐,招待我们吃了烤⾁和面饼。坐在陀里格寺的侧屋里,他们凝神听我用国中音调,读了一段《塔巴莱》。大家都微笑着,既然彼此已经认识,接着就该吃一点便饭。 饭简单得很:烤 ![]() 告别时我觉得有些不⾜。既然是陀里格的家乡,好像还该残留着些什么。 我还没有摸透摩洛哥人的特 ![]() ![]() ![]() 归途上已是⻩昏,那些橄榄树在暗⻩的暮霭中,一直伸延远去,最后融化在滨海的陡峭丛山之中。 陀里格没费什么事,就攻下了直布罗陀。就军事而言,那只是一场前哨战。但是它的象征滋味一直 ![]() ![]() 他一气攻下了半个西班牙。但直布罗陀的象征,还不在一次的攻取。引人注目的是,从陀里格的出世开始,一个辉煌的文明时代奠基,并绵延了八百年之久。 怎么在这儿总离不开胜利的概念? 后来我们都重复着:胜利是一个表面的概念,只有文明的胜利才被人传颂永久。但是攻城略地的物质胜利也是实真的——特别对后⽇陷⼊殖主民义刧难不得脫离的第三世界来说,胜利是必要的;它使人自豪,它给人尊严,它宣告着战胜強大奴役者的可能。否认胜败对民族心理的影响,是不对的。 此刻我对阿拉伯的描写,多半也会招致国中“智识阶级”的围剿。他们不仅不理解穆斯林民族的尊严,而且还暗怀着对穆斯林民族的歧视——因为他们只有可悲的失败史,以及狡猾的妥协史。他们随时准备妥协,与強权,与不义,与屈辱。 他们反对国中的光荣古代。在他们的基因里,蔵着苟活的失败者的怀疑、嫉妒和自辩。 如果允许把话题稍稍扯开一点,在直布罗陀前面添一两句让人不愉快的话——那么,与阿拉伯对直布罗陀的命名史相对,我们拥有的历史是什么呢?若论海军——甲午一战,新式军舰不仅一半被击沉、剩下一半居然还能被俘虏。只有两万多略侵者,而且还是远洋而来,却硬是从广州打到天津、不单夺了港香还占了南京。国中人深蔵不露的,究竟是什么经验呢?是勇者⽝死的经验?是汉 ![]() 失败也是教育。失败史使得教育暧昧又尴尬。你看,辱凌尽头施舍的庚子赔款,居然是国中精英的生⾝爹娘。缘起和心理如此的教授,会散播怎样的知识呢?转着怪圈的国中⾜球就是这种教育燻染的结果。什么时候国中⾜球能像土耳其队一样,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大胜一场?也许土耳其人会说,欧洲早就是我们的手下败将。 第一章两海之聚第3节山(3) 傲慢至极的国中,其实从未有过对西方的优势或胜利。当然,这主要指強力而言。国中在宏观的世界大局中,只扮演过和印度差不多的角⾊。无疑对西方的连续失败,会给于民族心理以一种印记。一度打垮了并服征了西方、给帝国主义和殖主民义以谈虎⾊变的教训和永远的心理 ![]() 我只是不満侏儒的 ![]() ![]() ![]() ![]() 我 ![]()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变得厌恶历史。鬼知道我怎么会毕业于历史系?前不久在疆新,看到博物馆里陈列的⼲尸,我这个前考古队员竟闭上了眼睛。 大海汹涌地猛涨而起,冲来岸边的⽩浪轰轰响着,狠狠砸着黑⾊的礁石。 丰満 ![]() 作为山,直布罗陀和它的命名者很相象,都是年轻的儿子。 山也有它的⽗亲。就譬如陀里格的统帅,是在国中不出名的马格里布(magrib,西方,⽇落之处)方面的总督穆萨一样——陀里格山,也就是直布罗陀的⽗亲,是深沉雄大的穆萨之山(Jabalal-Musa)。 穆萨山蹲踞于海峡的洲非一侧,隔海远望着它的儿子直布罗陀。 从南岸,从被西班牙占据的休达出发,穆萨之山近在咫尺。它不像直布罗陀那么显露。它仰向天穹,不再顾念儿子的前途。海峡的铅云在它半 ![]() 在吃饭的时候雨已经淅沥不止。我们说好一会儿去登穆萨山,可是谈话间雨下大了。海峡上暴雨倾盆。一霎间,连休达市街都混沌难辨。朋友取来车,人已浑⾝精 ![]() 坐镇北非海岸的穆萨,在次年率大军进⼊西班牙。 ![]() ![]() ![]() 在遥远的大本营大马士⾰,国王举行了接受凯旋的盛大仪式。“正式的接见,是在壮丽辉煌的伍麦叶清真大寺里隆重举行的。西方的几百名皇亲国戚和欧洲的几千名战俘,向穆斯林的领袖宣布臣服。这是历史上惟有一次的记录。”这个场面至今被史学家和艺术家反复描写,许多东方画集的封面上,都印着描写这个仪式的巨型油画。 这回轮到老军人穆萨品尝嫉妒的苦果,因为帝国的哈里发更是妬意冲天。飞鸟尽,良弓蔵,老将穆萨同样地被指责为不服从命令,強加的莫须有罪名扑头而来。他被剥夺了军权和财产,被罚烈⽇曝烤,并有种种辱凌。这位服征 洲非和西班牙的统帅后来穷愁潦倒,在暮年沦为了一个乞丐。 整整一部故事都令人拍案惊奇,但结尾却似曾相见。在东方,胜利的喜剧那么罕见,但是凄惨的悲剧却发育丰富。 往事居然有这么剧烈起伏的情节。我顾不上额上的雨⽔,只想在离开休达前再一次眺望穆萨。可是,大海挡住了直布罗陀,大雨遮蔽了穆萨,两座山都神秘地拒绝攀登。我只好像远眺直布罗陀那样,在雨幕中凝望穆萨之山。 如摩洛哥人的描述,它的侧影如一个仰睡的老人,头部、鼻子、以及 ![]() ![]() 在欧洲,在西班牙一侧,关于陀里格的故事妇孺皆知,但你可能听不到穆萨。这是因为少了一种整体 ![]() 他们一北一南,被滔滔大海包围又隔断,他们各自雄踞于一个大洲的端顶,化作了岩石之峰,各自被山海拥戴。陀里格山 ![]() 海峽两侧,矗立的岛影都在引 ![]() 第一章两海之聚第4节海(1) 再说海。 在休达,听一个能说流利阿拉伯语的西班牙朋友说,当年,统帅穆萨有一个心思——区区武功并不是他的本意,来到这里,他是想寻找《古兰经》记载的“两海 ![]() 也许是我们对海峡的趣兴,引 ![]() ![]() 你眼前的不仅仅是一道海峡。要知道,它非同小可,它含有神圣的意味。它是两海之聚啊,对对,我知道在第几章。你不用急,我很快就把《古兰经》的原文为你找出来。两海就是地中海和大西洋,两海相汇,那个相汇的地点就在这儿。每天推开窗户看见直布罗陀,我都 ![]() ![]() ![]() 他指着近在眼前的直布罗陀。你看,穆萨最后找到了这里。他的言行可惜没有记载下来。走到这儿那一天,他发现自己找到了两海之聚。这是穆萨心灵深处的愿望,这件事对他来说,比占领西班牙重大得多! 雨下大了。但是海面上光影 ![]() ![]() ![]() ![]() ![]() 我听得⼊了 ![]() ![]() ![]() ——不过该补充一句:在海峡西口的丹吉尔,人们的地理观点和休达有些差别。 依据丹吉尔人的解释,《古兰经》所讲的两海 ![]() ![]() ![]() 从海面上,透过雨雾,用望远镜看去,那座巨岩矗立海上,海峡被一斩为二。这里是海峡的最窄处,只有十几公里宽。峽东指着深沉的地中海,峽西渐渐变宽,通向浩淼的大西洋。镜头里岩山的最前面有一个台阶,上面隐约可见一座⽩⾊建筑。 那天我正坐在轮渡船上。望远镜里,⽩⾊建筑旁边,模糊可辨一座孤立的⽩塔。 我端详许久,猜了又猜,最后我忍不住了,于是问渡船上的邻座: ——那是一座清真寺么? 想不到他回答:“是的。” 他的表情很肯定,显然直布罗陀被他常来常往。 我心中暗自称奇。他接着告诉我,那是一座沙特援建的清真寺。我恍然了。若是这样那就顺理成章:这样的选址,显然是为了著名的两海 ![]() 喧闹的、柏柏尔和阿拉伯洲非的观点,把我拥抱住了。 无论如何,这是一个令人喜 ![]() ![]() 第一章两海之聚第5节海(2) 归国后我查阅了《古兰经》。 经中有大量关于两海的阿耶提(经句)。两海,在阿语中是海洋一词的双数“Al-bahran”而不是一个专用词汇。而堤防(Al-barzah)一词却费人 ![]() “他曾任两海相 ![]() (55章19-20节) 也就是说,古兰经既有两海汇合的指义,又明确讲到存在一个使两海隔开的堤防。这给了人以辽阔的、浮想联翩的空间。 一般说来,大多数经注家的著作中,都认为这一节里的Al-barzah,指的是红海与地中海之间,苏伊士运河开凿之前的陆堤。所以,是否能把以直布罗陀的石山半隔的这一处地点,阐释为地中海与大西洋的聚合之地,大约谁都不敢浪言。 不过对于古典、尤其对经典的读法需要神会心领。追究查考常常无益,需要参悟本意。无疑,凡直布罗陀的居民,都喜 ![]() 在京北,当我对着原文沉 ![]() ![]() ![]() 隔与不隔,既被截断又没被截断…这个声音好 ![]() 在国中的苏菲传统中,也有一个“两海之聚”的概念。这是一个深奥的命题,它強调了一种双重的真理;如同两弓一弦的著名概念一样,它指示一种神秘的边缘,一种极限之处的亦此亦彼,一种表层与內里的一切 ![]() ![]() 这一道难题解得我如醉如痴。 解释的歧义, ![]() ![]() 国中的造纸术从这里传⼊欧洲。何止亚里士多德,希腊罗马的哲学在这里被译成阿拉伯文,文艺复兴时期又被从阿拉伯文译回欧洲。橄榄树、无花果、石榴和葡萄,美好的神圣树木从这里聚散,流向世界各地。伟大的文明在这里相遇。东方和西方,它们 ![]() 终于抵达了地中海。 但 ![]() ![]() |
上一章 鲜花的废墟 下一章 ( → ) |
老虎小说网提供张承志最新小说鲜花的废墟未删节阅读全文阅读,鲜花的废墟是张承志编写的一部情节文笔俱佳的作品,值得网友阅读,老虎小说网最值得网友收藏的排行榜小说阅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