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小说网提供中国误会了袁世凯更新最快阅读 |
![]() |
|
老虎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中国误会了袁世凯 作者:吕峥 | 书号:49747 时间:2020/2/7 字数:23397 |
上一章 )2( 志之清亡的芽萌渐逐 章二第 下一章 ( → ) | |
新,修正案迭出啊!” 容闳:“问题是所有修正案都是建立在宪法的基本精神‘对公民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的保护’之上,补充说明而非推翻宪法的。比如第二修正案赋予公民携带武器的权利,虽可能引发种种治安问题,但由于其符合宪法对人⾝自由的保护,至今未见后续修正案将其否定。相比于《舂秋》的语焉不详、任人发挥,国美宪法确凿稳固,在每一个公民的心中神圣不可犯侵。” 容闳还没戳到要害:修正案主要针对府政,且必经国会表决,多数通过后方才生效。而国会又分参议院(精英⾊彩更浓)和众议院(平民⾊彩更浓),议员既有主民 ![]() ![]() ![]() 曾国藩饶有兴致道:“你说洋人为什么鼓捣出宪法这么个东西?” 容闳:“因为自然法。不同民族的文化固然不尽相同,但终有一些核心价值是人类所共通的。比如,没有人愿意被杀被抢,没有人愿意被无辜地抓进监狱,这种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隐含了生命权、平等权以及人⾝自由权。维护自然权利的法,就是自然法。在此基础上,自由人相约联盟,达成契约,把一部分权利转让给管理者,于是有了府政(宪法赋予府政权力);另一部分自己保留,成为家国机器不能犯侵的个人权利(修正案限制府政权力)。在这种共识共循的社会契约下,宪法和法律不是胡编 ![]() 王闿运:“哼,说得倒好听!殊不知制度设计得再好,还是得由人 ![]() ![]() 容闳摇了头摇:“两千年以降,无论⾼估人 ![]() ![]() ![]() ![]() ![]() ![]() 容闳停了停,一字一顿道:“因此,宁可相信十个恶魔互相制衡,也绝不要轻信一个圣人乾纲独断。” 斩钉截铁的话语在袁世凯幼小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一直到生命的尽头,他都忘不了容闳说这句话时无比坚毅的眼神。 久未言语的吴汝纶忽然若有所思道:“也许我们真的错了。” 袁世凯一惊,目光随众人一起投向了他。 不怕酣睡,只怕永远也叫不醒的假寐 吴汝纶:“历史上每一次权政的建立,无不伴随着⾎腥和杀戮。我国更是在以暴易暴的轮回中挣扎了两千年。也许,国美的出现代表了一种依靠理论而不是武力协商建国的新模式。这种统治者执政合法 ![]() 曾国藩颔首不语。 薛福成叹道:“怕只怕百年之后,就算有了宪法,也是一纸空文啊!” 吴汝纶学而不厌:“英式的君主立宪和美式的主民共和在实际运作方面有何差异?” 容闳:“在英国,首相(行政)和议会(立法)的关系更近。选举方式是两 ![]() ![]() ![]() ![]() 吴汝纶:“两 ![]() 容闳:“行政(总统)、立法(国会)、司法(法院)三套系统彼此立独,相互制衡。国会可以立法,但最⾼法院可以宣布法律违宪;法院立独判案,但最⾼法院的九名大法官由总统提名;总统可以否决国会议案,但国会可以启动程序弹劾总统…” 王闿运:“荒谬!如此掣肘,成天扯⽪,什么都不要⼲了!” 容闳叹了口气:“还需要⼲什么呢?在效率和公正之间,我宁愿选择后者。因为前者如同 ![]() ![]() ![]() 王闿运:“哼,什么主民,不过是暴民做主罢了!” 容闳:“的确,托克维尔在《论国美的主民》中提出了‘多数的暴政’的问题。而在建国之初,杰弗逊(《立独宣言》作者,第三任国美总统)就颇有预见地看到‘权力由多数人行使而不是由一个人行使,并不能减轻暴政的程度。一百七十三个暴君肯定会和一个暴君一样富有 ![]() ![]() 吴汝纶:“可现实却是,从总统到平民,无不充満了对法律的尊重和信赖。除了制度的约束外,应该还有别的原因吧?” 容闳:“有,权利和责任的对等。自由不是无偿的,主民更是通过将共公生活的重负 ![]() 黎庶昌:“人人都能做出自己的判断,也就不需要一个宵⾐旰食的君主了,可谓两厢 ![]() 袁世凯忍不住笑出了声。 容闳:“事实上,国美的司法权进一步一分为二。法官只管量刑,而认定有罪无罪则 ![]() ![]() 王闿运:“让不懂法的平民靠直觉来断案,这不是原心推罪是什么?” 容闳:“关键在于谁来‘原’!世宗(雍正)在位时,有一年⻩河⽔清,各地员官纷纷上表颂德。这些折子里,有两份在格式上于礼不合,一份是鄂尔泰的,一份是杨名时的。可结果却是,世宗皇帝原谅了前者,惩罚了后者。由此观之,没有公正的执法程序来保障,原心推罪只能是诛心之论,而论心世间无完人啊!” 容闳的勇气深深地 ![]() ![]() 其实,容闳想驳倒王闿运,只需搬出《舂秋》的中心思想、写作初衷,四个字“夷夏之防”即可。 中原地区,尊崇周天子(哪怕是口头上的),文明程度较⾼(如齐鲁)的家国被称作“诸夏”;边远地区,文明程度较低(如吴楚)的家国被斥为“蛮夷” 《左传》也跟着敲边鼓,用“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定义了“华夏”的概念,以区别夷狄。 是“夷”是“夏”在孔子笔下泾渭分明。《舂秋》里提到吴国时,一般都会说“吴如何如何”,非常轻蔑。但在叙述吴王帮助蔡国伐楚一事时,却罕见地用了“吴子”的尊称。《公羊传》解释说,改称“吴子”是因为吴人虽属蛮夷,但此次出兵却是替中原(蔡国)分忧,所以要夸上一夸。 更势利的是,表彰完这次军事行动后,孔子立马翻脸不认人,又恢复了对吴王的旧称“吴”… 由此不难想见《舂秋》在清朝的尴尬。即使文官集团对“华夷之辨”三缄其口,异族统治的心结还是顽固地 ![]() 其实,帐下人才济济,容闳所论,曾国藩又何尝不知?可惜,理论上的无懈可击在神州这片波云诡谲的大地上往往意味着处处碰壁。晚清转型之难不单体现在要从专制走向主民,一个更大的障碍是,带领众人(还各打各的算盘)完成这项浩瀚工程的是一个先保自己再顾満族最后才考虑家国的妇人。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容闳思想中确有全盘西化的倾向,但不能因此就说人是带路 ![]() 诚然,他的某些主张确实过于理想,但不要因此而嘲笑其书生气。这个民族实用理 ![]() 《论语》摆出一条条看上去很美的道德教训,凭此就想挽救人心不古,在梁启超看来完全是“只知当如是,而无术使之必如是”的奢望。 政治道德化为清朝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德艺双馨的影帝,时不时深情地仰望星空,表演可圈可点,就是跟斯坦尼拉夫斯基放在一起也毫不逊⾊。然而,他们到底制定和执行了哪些政策,百姓一无所知。 同样喜 ![]() 但就是这么一个把人 ![]() 当然你会说,人毕竟是 ![]() ![]() ![]() 可惜,哈耶克道出了真相:“大多数人很少能够立独思考,他们更乐于接受现成的答案。” 悲剧的是,这些答案往往是错的,至少是偏颇的。一个天天看《非诚勿扰》的人还会相信国中女人不拜金吗?但现实中 ![]() 这也是被错误答案给坑了。 在一个 ![]() 女人对钻石的喜 ![]() 引导之难更体现在人 ![]() ![]() ![]() ![]() ![]() 对同类的恻隐之心使人类超越了兽 ![]() ![]() ![]() 文化依靠制度保障,制度需要文化促进。西汉的路温舒曾在《尚德缓刑书》中提出过一个非常前卫的观点:言论,即便是胡说八道、诽谤朝廷,发言者也不应该被定罪。因为只有在宽松的言论环境下,真知灼见才有面世的机会。 由于辞藻过于华丽(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此文还光荣⼊选《古文观止》。 早在汉朝,路温舒就开始探讨言论自由的问题,又比西方早了两千年。 可惜,两万年都没用。对一个府政,不要看它说了什么,要看它做了什么。没有用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再美的文化也不过如流星般一闪而过。 言论自由得以在国美实现源于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长期众口难调的文化氛围又使国美人达成了“中 ![]() 于是,一种默契建立了起来:自由的前提是不伤害他人的自由。 这种制度与文化的良 ![]() 国中文化的模糊 ![]() ![]() ![]() 这场讨论在袁世凯幼小的心中投 ![]() 只要努力,没有什么事是搞不砸的 赴任南京后,袁保庆发现,袁世凯对读书 ![]() ![]() 在扬州拜会退休的前云贵总督张亮基时,袁世凯的机敏深受其喜 ![]() 张亮基做了一个后来让他悔恨不已的决定:留下袁世凯,同自己的儿子一起读书。 袁保庆同意了。 张亮基聘请的名师叫王伯恭。于是,在王老师悠久的教生学涯里,第一次领略了什么叫霸气外露。 本来,王伯恭布置的课后作业题目很谐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谁知第二天收作业时,映⼊眼帘的却是杀气腾腾的文字:东西二洋,欧亚二洲,只手擎之不为重,吾将举天下之士席卷囊括于座下,而不⽑者犹将深⼊。尧舜假仁,汤武假义,此心薄之而不为(五四先声?)。吾将強天下之人拜手稽首于阙下,有不从者杀无赦。 王伯恭震惊了,登时许劭附体,针对袁世凯发表了一通清朝版月旦评:不以杀伐定国,就以杀伐 ![]() 袁世凯见王伯恭对他有了成见,愈发不想读书,找到张家一个亲戚,和他打赌比食量,输者给钱。 袁世凯一口气吃了十个馒头、二十个 ![]() ![]() 袁世凯还觉得不过瘾,索 ![]() 张亮基发现后,把袁世凯赶回了南京。这倒正合他意,早就待得不耐烦了。 秦淮河、莫愁湖,这些酸腐文人们 ![]() ![]() 谓是孙策破刘处,相传梅销屯兵来。 大江滚滚向东去,寸心郁郁何时开。 只等羽⽑一丰満,飞下九天拯鸿哀。 虽无韵味,但 ![]() 1873年,袁保庆因患霍 ![]() 当年吴长庆他爸在安徽庐江办团练,被太平军包围,生死悬于一线。正好世 ![]() ![]() ![]() 谁料袁甲三长子袁保恒不同意分兵去救,侄子袁保庆倒是力主救援,数⽇议论不绝,庐江城破,吴⽗败死。吴长庆痛 ![]() ![]() ![]() ![]() ![]() 袁保庆死时,官居从一品提督的吴长庆早已为淮军打造了一支劲旅,名为庆军。 在长辈的帮衬下,十四岁的袁世凯办完丧事,同养⺟牛氏扶柩还乡。 一年后,生⽗袁保中的死给袁世凯带来更为沉重的打击,要不是堂叔袁保恒回乡省亲,认定世凯是可造之材,将他带在⾝边悉心指点,大头的童年铁定悲催了。 1876年(光绪二年),袁保恒升任刑部侍郞,袁世凯同三哥袁世廉一道,随堂叔⼊京。 京北。 袁保恒与任內阁中书(內阁大学士的属官)的弟弟袁保龄共同担负起“世”字辈的教育责任。 尽管师资队伍堪比乾元国学班,袁世凯花在研究兵书上的时间还是远远超过了读四书五经。不仅如此,关心家国大事的他还经常写杂文讽刺时弊,显然是受了容闳的影响。 袁保龄给多动而勤奋的袁世凯下了“中上美材”的评语,袁保恒更是“手批嘉勉,喜其留心时事”,一直带在⾝边帮他上传下达。 袁世凯思维敏捷,逐渐对官场的游戏规则了然于 ![]() ![]() 袁保恒的眼光是极准的。他曾痛心于《南京条约》签订时,清朝员官连港香在哪都不知道就割了出去,未雨绸缪地建议清廷在湾台设置巡抚,并得到采纳。 然而,袁世凯究竟善谋还是善断,仍言之过早。 十七岁那年,大头回老家参加乡试(此前已花钱捐了监生,跳过考秀才这关)。名落孙山的结果原在意料之中,也不丢人,毕竟举人考了一辈子的大有人在。不过你非要跟十六岁就中举的梁启超比,人生还是 ![]() 鉴于古代 ![]() ![]() ![]() 于氏虽是富家姐小,但不懂礼数。头几年 ![]() ![]() 于氏觉得受到嘲弄,反击说:“我是有娘家的人,不像姨太太。” 袁世凯的生⺟正是姨太太。 因为这句话,夫 ![]() ![]() 完婚后,袁世凯赴京继续攻读。 行尸走⾁ 学海无涯的生活也曾让大头萌生退意,想回河南官场谋个饭碗。每有此念,都被袁保恒严厉制止。在堂叔的言传⾝教下,大头猎取功名的志向⽇渐⾼涨。 镜头中的大头以各种势姿在各种场合专心苦读,直到光绪三年(1877)的到来,快速剪辑戛然而止。 史称“千古奇灾”的“丁戊奇荒”爆发了。 饥荒持续四年,囊括五省,波及亿人,死亡千万。 历来灾荒,至次年夏收前达到⾼ ![]() 饥民们扶老携幼,组团逃荒。结果跑到陕西,发现同样无以为生,不得不又逃回本土。辗转流徙之中,冻饿 ![]() 作为河南籍的员官,袁保恒被任命为帮办赈灾大臣,赴河南赈灾,袁世凯随行。 随行的结果是大开眼界。各州县官要么遇灾不报,要么借口赈灾加重科派。碰到几座敷衍了事设的粥厂你也不要过于奋兴,锅里熬着的永远是清汤寡⽔。 这要搁清宮戏里,没准刘统勋大人还能从天而降,⾼喊着“筷子上浮,人头落地”斩杀几个贪官墨吏。 可惜,生活不是电视剧,是比《隔山有眼》还⾎腥的B级片。袁世凯看到,灾难打开了人心深处的潘多拉魔盒,天灾很快演变为人祸。 一群妇女占领了一个大户人家,在里面生火做饭,吃个精光后又转战下一家。男人们见效果不错,纷纷组团,挨村抢粮。一个知府因此被就地罢免,下面的知县维稳 ![]() 一个姓丘的男子,十多年前作为当地四十个村的首领,曾率领众人抵抗太平军。此刻,他又被推举出来,饥饿难当的村民希望他能带头造反。丘同学拒绝后逃跑了,愤怒的村民像“愤怒的小鸟”一样冲进他家,杀死了六个家属。 在这片绝望的废土之上,还行走着一个著名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此人后来创办了山西大学堂,活跃于晚清政要之间,被清府政赐予一品顶戴。 此时的他从太原出发,边走边看,越走越惨,为我们忠实记录下了比弗拉哈迪的《北方纳努克》还鲜活的第一手资料:1月29⽇(1878),太原以南140里:经过了四个躺在路上的死人。还有一个四肢着地在爬行,已经没有力气站起来。碰到了一个葬礼:一位⺟亲肩上扛着已经死去的儿子,她是唯一的抬棺人、神⽗和送丧者,最后她把孩子放在了雪地里。 1月30⽇,太原以南290里: 随处可见肥胖的野兔和狐狸,男人和女人却找不到食物维持生命。当我缓慢地爬上一座山丘时,遇到一位老人,他异常伤心地告诉我:“骡子和驴都吃光了,壮劳力也都饿死了。我们造了什么孽,招致上天这样的惩罚?” 2月1⽇,太原以南450里: 碰到两个十七八岁的年轻人,手持拐杖蹒跚而行,看起来就像九十多岁的老翁。 看到有人磨一种软的石块,像做石笔的那种材料,磨成细粉后卖出,每斤三文钱。掺上点儿杂粮和树 ![]() 有兄弟三人相继死去。他们都是煤矿工人。第一个被葬在两个缸里,一个装上半⾝,一个装下半⾝。七天后,另一个也死了,却再也没有缸了,尸体被放在地上。第三个非常虚弱,当我们给他埋尸体的钱时,他都下不来炕。 2月2⽇,太原以南530里: 在洪洞县,我见到了最恐怖的一幕。清早,我到了城门。门的一边是一堆男人的裸尸,像屠宰场的猪一样被摞在一起。另一边是一堆女尸,她们的⾐服都被扒走换吃的去了。有马车把尸体运到不远处,男尸和女尸被分别扔进了两个挖好的大坑。 在这个地区,路边的树⽪自十到十二尺以下都被剥去吃掉了,漫漫长路一片惨⽩。我们路过的许多房子没有门窗,因为都被当做木柴卖掉了。厨房里的锅碗瓢盆没有动,只是因为不能变现成钱。主人已经逃走或死掉了。 2月3⽇,太原以南600里: 今天只见到七个人,都是男的。这很好解释:我们每天都碰到満载妇女去外地贩卖的大车。也有步行的旅客,都带着武器自卫,即使未成年的孩子也是一样。有的扛着梭镖,有的带着闪闪发光的剑,有的则背着已经生锈的刀。这正是他们悲惨处境的写照。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不断有反动村民的代表找到李提摩太,劝他率领大家去抢大户,抵抗来自官府的镇 ![]() 百姓洋人官的游戏的确是现实最好的缩影,百姓怕官,官怕洋人,洋人怕百姓。生生相克,循环不息。 之前,李提摩太曾带着两千两⽩银拜访山西巡抚曾国荃,提出要赈济灾民。曾国荃对他怀有戒心,处处设防,气得李提摩太在⽇记中吐槽道:如果国中 府政不那么自负,声称只有自己是文明的,从野蛮的西方人那里学不到任何东西,数以百万人应当能够得到拯救。 愤怒没有使李提摩太变成阿拉伯的劳伦斯,而是默默地开展自己的本职工作——传福音。 几周前还流传着关于天主教 ![]() 独裁的艺术 袁保恒开始同情因赈荒不力而被罢免的前任河南巡抚。 允诺拨给的钱粮迟迟不到位,每提出一笔筹款都要专门拜折请求,旷⽇持久的“部议”后还得看户部书吏的脸⾊,好不容易批准了一笔等不到发放灾民早就不知死了几拨人,你叫我怎么赈荒才算力? 授命伊始就有人劝他推掉这费力不讨好的活,袁保恒凛然道:“事君致⾝,蹈⽩刃亦不敢避,岂以艰危所阻?” 袁世凯清楚地记得,那天,堂叔以庄严的形式对天起誓说:“倘保恒玩视赈务,有款不思力筹,有弊不思力⾰,神明殛(jí)之。” 袁世凯清楚地看到,堂叔确实鞠躬尽瘁了。作为赈灾的帮办,比总办河道总督李鹤年还尽心。他辗转奔波,多方筹措,见动员富人捐输已无人响应,便以个人名誉作保,以一分的⾼息借贷,却仍所获无几。 各地粥厂请求接济的公函堆积如山,袁保恒无言以答,终⽇枯坐,三个月里,眠食俱废。 袁世凯不 ![]() 可惜老天真的 ![]() ![]() 对于这种兢兢业业死在任上的劳动模范,府政当然不会放弃树典型的机会。“文诚”的谥号不可谓不尊。 有清一代,“文正”为文臣最⾼谥号,只有曾国藩、刘统勋等八人。 “文忠”次之,如李鸿章、林则徐、胡林翼。 “文襄”再次,如左宗棠、张之洞。 剩下的文端(鄂尔泰)、文恪(⾼士奇)、文恭(翁同龢)、文诚(丁宝桢)等也都 ![]() 总之就是俩字:稀缺。没当过翰林就甭想了,除非你有左宗棠那样的如天之功,才可能打破常例,凭借举人的⾝份捞到一个文襄。 然而,对现实 ![]() 他彻底心凉了。 接连失去养⽗、生⽗和叔⽗,再坚強的人也拔凉拔凉了。 赈灾五个月,袁保恒廉洁奉公,自己和随从的餐旅费均从俸禄中支取,未敢动一文赈款。可惜,他的以⾝作则没能也永远不可能成为任何员官的准则。 自古赈灾有多黑,现在的国人都可以想象。而袁世凯在基层看到的,却是一幅远比贪墨赈款更为复杂,更令人绝望的画面。 晚清没有非府政组织,像李提摩太这样漂在国中实心救人顺便传教的牧师还有很多,究竟是不是像愤青所言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不好说,但人都要饿死了,你草菅别人的 ![]() ![]() ![]() 时任河南学政的瞿鸿禨就上奏朝廷,指责洋人热心赈灾是趁我“民多愁困”,借机收买人心。 迂腐果然不是一天练成的。 清廷接到奏折后,立刻指示受灾各省,如遇洋人进⼊灾区,必须“婉为开导,设法劝阻” 河南尤其保守,官民上下一心,不准洋人逗留,更不许涉⾜赈务。开封市民还自觉张贴告示,声称“宁可食夷⾁,不可食夷粟”——义正词严地绑架你 ![]() 且慢嘲笑这自上而下脑残加自残的举动,它是有其內在逻辑的。 作为一个部门主管,当他面临团队成员的信任危机时,最好的办法便是塑造一个外部的、迫在眉睫的假想敌——当有危险 ![]() 哈耶克也持同样观点:把“我们”和“他们”对立起来,是将群体步调一致地团结在一起的最佳方案。 善于制造敌人和营造紧张气氛,是每个立志成为杰出独裁者的政客的必修课。 于是,一场惨绝人寰的饥荒却没有 ![]() 铁打的仓鼠流⽔的朝 每天都是炼狱般的惨象。 在袁寨长大的袁世凯从未如此真切地耳闻目睹底层的真相。他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 ![]() 而此刻,堂叔已死,料理后事、 ![]() 出⾊的表现 ![]() “先叔理办赈务,自备斧资,未支公帑,今于⾝后背之,可乎?”袁世凯那双圆圆的大眼中透露出的真诚让徐宗瀛 ![]() ![]() 诗言志。 “不受金钱不受名,大权在手世人软。”大头的诗早就表明了他求的是什么。 世间求官之人多如过江之鲫,官场上的人情练达袁世凯早已谙 ![]() 而士绅,这个向来被视为官民之间缓冲带的阶层也正在沦陷。袁世凯亲眼看到,一个家有良田五百亩的地主想低价抛售土地以换取粮食,找了好几个买主,出价都低得近乎⽩送。绝望之余,他在全家人吃的饭里放了砒霜。 袁世凯不断问自己:为什么? 他瞥见了路边的粮仓,那是府政设在各地的官仓。 自古粮仓系国脉,可眼前这些粮仓,还有几座能承担起救济灾民的重任?倒卖官粮早已司空见惯,硕鼠们为补亏空,在余粮中掺沙子掺石灰;为应付检查,又将粮仓改造成瞒天过海的“夹心仓” 逐利,成了所有人生命中唯一的主题;逐利,一切无所不用其极。这片土地,似乎早已被上帝遗弃,自生自灭,永无救赎的可能。 于是,全民逐利,全民焦虑,万物扰心,心智俱灭。 以陕西粮道为例。该厅局级每年花在请客送礼上的银子大约五万两,而进项却达六万两,这意味着有一万两可以中 ![]() 依法收粮肯定不会有这么大笔横财,但国中历来有法制无法治。于是,无法无天的衙役在收粮时总会变着法儿的多收,简称“浮收” 关于浮收,苏州府常 ![]() 这些专业 ![]() 以“淋尖”“踢斛”为例,当你 ![]() 衙役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准斛猛踢一脚!此时超出斛口的⾕粒就会震落到地上。当你慌忙去捡时,衙役会大声叫喊:“别捡,那是损耗!” 由于常年⼲这个,衙役都轻车 ![]() 想逃税漏税?那是不可能的,这玩意儿从古至今都是富人的专利。针对个把实在穷得叮当响以至 ![]() ![]() 真可谓同为专制奴,相煎何太急? 当镜头切回来时,画面中的袁世凯披⿇戴孝,跪在袁保恒的灵堂前。 ⽇薄西山,吊唁者都已离去,落暮寒鸦平添了几分秋意。孝服宽大的帽子遮住了袁世凯的双眼,却遮不住他心底的万千疑问。 值吗? 堂叔的遗像満脸沧桑,却永远无法回答袁世凯的问题了。 袁保恒无疑是个好官,但好官的标准又是什么? 结果正义?只要达到目的,可以不问手段。问题是如果没有原则,底线一退再退,谁又能保证自己不打着正义的旗号谋取私利?多少以改⾰面目示人的员官最终锒铛⼊狱? 程序正义?劣币天天驱逐良币的官场从来与该词绝缘。在国中,有时制定程序的唯一目的似乎就是为了破坏它,每个人都一边咒骂一边百舸争流地挑战着既定规则。 对袁保恒来说,上报朝廷,下济万民就是好官。可这満人的朝廷当真值得一报? 顺治十二年(1655),清廷讨论如何处置満人所蓄汉奴逃跑的问题,汉官赵开心主张宽仁,顺治当场发飙:“谋国不忠,莫此为甚!” 康熙子承⽗志,隔三岔五地敲打臣工:“子⺟炮”这种先进武器属于八旗军专用,其他人一概不得铸造。 政治⾼ ![]() 一直到曾国藩这代,闭着眼睛混不过去了。⾝处一线,战争是真刀实 ![]() ![]() 外部的 ![]() 満族统治者从不代表汉人利益早已老少皆知,问题是它连普通満人的利益都不代表。因为不准经商的规定,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被活活饿死的旗人不知凡几。 而指望 ![]() 总而言之,是“三个不代表” 摊上这样的国策,百姓之苦,苦不堪言。 袁世凯发现,国中农民的生活似乎已经凝固了上千年,农具是世代相传的犁耙,⾐服是家纺的土布。住宅则一律由泥土筑成,铺上一层⾼粱秆抹上泥浆就算是屋顶。 而当你采访那个満脸憨直的农民,问他的人理生想时,他会告诉你:像皇帝一样每天都有大饼吃,吃 ![]() 不是顺民便是暴民,就是没有勇于承担责任的公民。千人一面的生活规律、思维方式固化在每一个基因的碱基对当中,不愿妥协、拒绝双赢让历史只有成王败寇一种轨迹,政治文明制度建设则裹⾜不前。 当张献忠得知李自成称帝时,立刻在四川大开杀戒,其行为逻辑是:我做不成皇帝,你也甭想做得安稳。于是,一个个充満了小聪明的国中人组成了一个奇缺大智慧的民族。 闷雷轰鸣,震得袁世凯微微扬起了头。 脸⾊依旧 ![]() 外面传来“下雨了”的人声,奋兴中透着惊诧。 秋风秋雨愁煞人,此刻带来的却是久旱逢甘霖的喜悦。袁世凯缓缓起⾝,踱至门前。 大雨溅起的泥⽔阻挡不住人们的热情。戏⽔的儿童,跪谢上苍的老人,喜极而泣的妇女… 而同时,他们又是失去亲人的儿孤、鳏寡和遗孀。 遥远的时空,隐隐传来陶渊明的歌声:“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死去的人们啊,早早安息吧,因为亲人的悲痛也不会持续太久。活在国中,是一种修行。佛曰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 ![]() 草民或许不懂那些⾼深莫测的道理,但心中一定都装着一个书名:《活着》。 而从全知视角看,那些怀揣着自私与虚伪,在荒漠中自相残杀的人们又是何等的可悲可怜! 雨⽔模糊了袁世凯的双眼,眼前出现一幅幅亦真亦幻的画面:一个知县,把锁链戴在手腕和脚踝上,步履艰难地穿过县城,去城郊的龙王庙求雨。庞大的人群默然无声地跟在他后面,每个人的头上都戴着柳条帽;一个二十出头的妇少乘坐渡船,犹豫着要不要把怀里的婴儿扔进河里。最终还是⺟ ![]() ![]() ![]() 饿殍千里。 惨象,使袁世凯目不忍视。狂风暴雨中,已分不清哪一滴是雨哪一滴是泪。 亡了清廷,给民人一个 ![]() 脚下的土地,是地球上唯一从未中断过的文明,即使強大到让整个世界都颤抖的蒙元,也未曾撼动其文化 ![]() 一个家国,最为深重的苦难莫过于易子相食,但在国中的历史上,这样的人伦悲剧却屡见不鲜到让国人可以视生死如儿戏。 紧闭的双眼终于屏蔽了幻觉,袁世凯的耳边又 ![]() 在这片法度凌夷道德沦丧理想崩溃真 ![]() 反抗、呐喊、讽刺、诅咒都已徒劳,罪恶的体制造就了罪恶的虚无。它像黑洞一般,如泥淖一样,你越是挣扎越是沦陷。它 ![]() 你曾经如此坚信光明,正如你现在如此笃信黑暗。 千古夜一。 黑暗的时代是漫长的,当我们极目远眺,会因为那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黑夜而沮丧绝望,失去方向。走出隧道、浴沐光明的征途,似乎只能用岁月,用无数老年、青年、少年的生命去一点一点地填充。 堆砌的过程中,大人无德、中人无 ![]() 袁世凯伸出手去,举过头顶。雨,打在掌心,像是和天一起共鸣。 “大野龙方蛰(蛰伏),中原鹿正肥。”(作于十三岁) “我 ![]() ![]() 如果你觉得反意森然,那是因为不了解大头。 多少先知早就看出,寄希望于一个由异族统治,上层故步自封中层百般渔利下层愚昧无知, ![]() 即使清廷出于维稳 ![]() 內忧外患下,最坏的结果是爆发⾰命。从汤武⾰命开始,国中就不缺⾰命,缺的是建设。 托尔斯泰评价⾎流成河的法国大⾰命时说:“它宣告了无可置疑的真理,但真理一旦被诉诸暴力,便都成了谎言。” 自由的口号成了杀人的理由,专制的暴政变为⾰命的暴政。 怎样才能在避免⾰命的前提下一剑封喉地杀死清廷,缔造共和? 顶层亡清。 当这四个字在袁世凯脑海中闪现时,一道闪电划破了黑云笼罩的天空。 他微微颤抖, ![]() 袁世凯,先知看到的,你看到了。先知做不到的,你替他们先行。你说过,要是你手上有十万精兵,便可横行天下。我知道你不想立言只愿立功,你的志向是“万里江山眼底横” 然而,这毕竟是一台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庞大且黑暗的政治机器。“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云霄”(作于十二岁),怎么办? 黑洞 ![]() ![]() 这是肢解清廷的不二法门,用大头后来的话说,类似于拔树:专用猛力,拔不出树 ![]() ![]() ![]() 雨停了,云开见⽇。 ![]() ![]() 转⾝时,目光又和堂叔相遇。 四目相对中,静谧被隐隐传来的 ![]() 那只是落⽇的背影。 也不必 ![]() 那只是落⽇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 埋没在紫霭的冷烬。 何不回⾝挥杖, ![]() ![]() “求官建功,拯救天下”这是袁家陈陈相因的祖训,而直到袁世凯的出现,才被赋予了新义。 “以杀止杀,而杀杀人者,杀即止矣。”(作于十六岁) 杀人者,満清也。 死者的名单,罄竹难书! 孙承宗、史可法、张煌言、刘宗周、倪元璐、施邦曜、陈子龙、夏完淳、⻩道周、李定国… 在明末所有名将里,只有李定国的军队敢和八旗铁骑打野战;只有李定国击破了“女真満万不可敌”的神话;只有李定国能一条道走到黑,在崇祯吊死煤山二十年后还同満清 ![]() 南明“监国”无数,朱由崧朱由榔朱由榛,都是浮云,只要李定国还有一口气在,大明就一息尚存。 可惜,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战至山穷⽔尽的李定国最终死在了中缅边境,临死前仍不甘心,焚表告天:若明祚未绝,乞赐军马无灾,俾各努力出滇救主。若天数已尽,乞赐定国一人早死,无害此军民! 每每读此,袁世凯都热泪盈眶。 然而,在一个目力所及皆是蹒跚学步的鹅的家国,当英雄,代价何其⾼昂。 灾难降临时,只有跪下来顺服的,没有站起来抗争的;灾难过去后,只有站起来控诉的,没有跪下来忏悔的。 英雄,不死于殉道即死于献祭。 可不当英雄,便不是你袁世凯了。 为天下人复仇,既非出于私愤,也无文人之酸腐。 一切,都正如他儿时立下的那个鸿鹄之志: 愿流芳百世,毋遗臭万年。 徐世昌的《烧饼歌》 袁保恒的死意味着中流砥柱的坍塌。 精神大树倒下后,经济上,袁家也开始面临拮据。 袁保龄继承其兄遗志,回乡赈灾,被朝廷授予三品顶戴,擢为道员。但每月一百两的俸禄仍不⾜以负担整个家族的开支。 于是,按照“保”字辈的人数,袁家分了家。 袁世凯继承了养⽗袁保庆的一份遗产——三顷土地和一些积蓄。看似很多,但得养活七八口人,异常艰巨。 生活是一具埋在你家后院的尸体,逃也没用。 而束手就擒显然不是袁世凯的风格,他从项城搬到了陈州。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而大头已经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要知道,多少人耄耋之年也未必能活明⽩,未必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裘马轻狂的袁世凯,脫离了长辈的管束,经常“驰骋郊原,⽇饮数斗”,又因慷慨乐施、打抱不平,寒门士子多依附为生,推其为首领。 对袁世凯而言,“金银散而人心聚”不是权术。散尽家财,结 ![]() ![]() ![]() 毕竟人情不是一锤子买卖,靠演戏,很快会体力不支的。 两个文社(丽泽山房、勿欺山房)在袁世凯的资助下建立起来,盛名远扬,连陈州知府吴重熹都经常到此诗酒流连,将大头引为至 ![]() 可惜,人生如戏,总在NG。当年秋闱,雄心 ![]() ![]() 大头怒了。 有范进垫底,落榜两次只是起步价。平心而论,科举其实很公正。袁世凯阅读量大,见多识广,但文字功底不行。风遗尘整理制作。 现实 ![]() ![]() 当你下定决心转变时,上天都会为你安排一个转折。 于是,在“火烧诗文”这场戏中,大头遇到了对他至关重要的一个人。 徐世昌。 老戏骨徐世昌年长袁世凯四岁,活了八十五年,差点能看见八年抗战取得胜利。信奉道家的徐世昌深谙进取退守的节奏,在 ![]() ![]() 徐世昌对袁世凯影响之深,不下荀彧之于曹 ![]() 初次邂逅,大头留给徐世昌的印象是“状貌伟然,殷勤接语”袁世凯的豪言在逻辑上自洽,在 ![]() 没有多余的语言,两个青年当场结为生死之 ![]() 徐世昌对“顶层亡清”不置可否,却和盘托出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 以曾国藩为“ ![]() ![]() 咸丰即位之初曾开过一个神仙会,让列位 ![]() 曾国藩比较实在,提出用人有“转移之道,培养之方,考察之法,三者不可偏废”,咸丰⾼兴地批了个“切中情事” 声称“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的曾国藩代表了那个时代最理 ![]() 且国中人缺乏精确 ![]() 清亡之后,古城京北开始现代化的改造,需要建设用的工程蓝本和施工程序,时任 ![]() 这是记述清朝典章制度最权威的书,其中建筑规范的工程做法部分只有薄薄的几十页,所有数字都被改成“若⼲”二字。 为什么官府不记载这些技艺?朱启钤说:“执笔写文件的人,一看术语艰深,比例数字都繁复,写到文件上怕上司诘问起来自己说不清,⼲脆都删汰了。”越这样,当官的越不懂,实权便落在书吏手中,想写多少写多少,隐相欺瞒。 不务实,可乎? 实事求是让曾国藩出类拔萃,但到底还是难以超越其所处的时代。于是,传世的文字百万言,却终归跳不出程朱理学忠君孝⽗的窠臼,意在扶清也就不难理解了。 李鸿章则不然。他继承了老师现实的态度,却摒弃了过时的教条,乃能轻装上阵,辗转腾挪。 在一次由淮军和戈登的“常胜军”组成的联军攻打苏州时,李鸿章为减少伤亡,策反了同太平军守将慕王谭绍光不和的八个将领。在戈登的担保下,他允诺只要取了谭绍光的首级,开门献城,则必为八人论功请赏。 可惜,当清军 ![]() ![]() 庚子国变,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奉命北上收拾残局签订条约,临行前在港香秘密会见了港督卜力。 李鸿章单刀直⼊:“英国希望谁做皇帝?”(彼时慈禧已位居八国联军开列的战犯名单之首) 卜力:“如果光绪皇帝对这件事(拳 ![]() 李鸿章追问:“我听到一个说法,说要是义和团把京北的各国公使都杀了,列強就将出面⼲预,宣布立一个新的皇帝。若果然如此,你们会选择谁?” 停顿了一下,李鸿章盯着卜力的眼睛,意味深长道:“也许是个汉人?” 一代人办一代事,亡清的重任还落不到裱糊匠⾝上。太极图另一端人选的轮廓,徐世昌已隐隐约约地看到了。 ![]() 事物总是从一个极端发展变化到另一个极端,至 ![]() ![]() ![]() ![]() ![]() 大头还记得第一次见曾国藩时,老头儿长相拙朴如农夫,⾝边一只青藤箱子,长袍上沾着油渍,完全不似一品大员的模样。 而这正符合袁世凯对他的想象。 权术崇拜早已融⼊国人的生活, ![]() 这是一个女生恨不得毕业就嫁⼊豪门、男生巴不得有內幕消息夜一暴富的投机时代,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注定学不了曾国藩。 曾氏之学类似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做长线。曾国藩一辈子都在強调勤与恒(⾝勤则強,逸则病;家勤则兴,懒则衰;国勤则治,忘则 ![]() ![]() 当然你会说,这有啥稀奇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就天天听类似的碎碎念。 的确,老曾给的“成功秘笈”知易行难。他不厌其烦地告诉你“所以卓越古今者,由其每治一事,处心积虑,不达目的决不止”,“凡全副精神专注一事,终⾝必有成就”,甚至连“不讥笑人,不晚起”这么迂直的话都抛出来,就是告诉你在国中这坛大酱缸里要想排除⼲扰矢志不渝,何其之难! 当看到京浙会的姐小都开奔驰上班时,你还能继续淡定地埋头做好手上的工作吗? 世间从来就没有什么灵心一动、当下了悟的真理,甚至在艺术上,也如费里尼所说,“为了逾越常规,才需要严格的秩序” 曾国藩坚信这一点,所以忍耐到底,徐图自強,不为人言所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怀才不遇时,以“耐冷”为要;贫困 ![]() 至于“术”的层面,曾国藩虽也归纳总结,但从来就不是他研究的重点。 因此,老曾的文章,读来质朴实在,有种你正急匆匆赶路,一好心的老农在旁边吆喝“小伙子,留神前面有坑”的亲切 ![]() 世事如棋岂能尽知?但求步步为营、苦心耕耘而已。 晚年的曾国藩半是无奈半开玩笑地对弟子郭嵩焘说,等他死后,墓碑上就刻六个字:不信书,信运气。 诚如斯言。 徐世昌认定袁世凯可 ![]() ![]() 在谈到“刚柔”问题时,徐世昌认为,太刚则折,太柔则废;至刚无刚,至柔不柔。刚柔并济是理想状态,但能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又有几人? 袁世凯则深信“至柔可以克万物” 徐世昌却告诉他,曾国藩不会这么说。 很好理解,湖南人霸蛮。 曾国藩认为柔弱本⾝无法制胜,必须包含雄奇之力。比如你不能看到瀑布雄伟就说⽔的力量很大,⽔本⾝是至柔至弱的,之所以能产生力量是因为有势能。 心念及此,徐世昌心里咯噔了一下:也许这正是二者的差别!一个強 ![]() ![]() ![]() ![]() ![]() ![]() ![]() ![]() 如果说“寓深雄于静穆之中”的曾国藩在人生的尽头栽到了天津教案上,那么,“负 ![]() ![]() 徐世昌还看不透。 他唯一能看透的是一个趋势:从兵为国有到兵为将有。 为什么《走向共和》里的袁世凯总喜 ![]() 因为知袁者,徐世昌也。 大头从怀里摸出一封信,一封永定河河道周馥(1837—1921)写给李鸿章的推荐信。被举荐人是袁世凯。 周馥和袁保龄曾同为李鸿章帐下幕僚,私 ![]() 李鸿章时任直隶总督,炙手可热势绝伦。这封信的分量有多重,不难想见。 徐世昌的看法同袁世凯如出一辙:李鸿章帐下进士如云,你要不是个举人,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可大头只是个秀才,还是买的。所以,平台虽好,齐大非偶。 袁世凯的想法是投奔时任浙江提督的吴长庆,叙述一番后,徐世昌然其说。 ![]() 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南下途中,经过海上。 古来成大事者必有三项过人之处: ![]() 海上滩遍地都是⻩金,可袁世凯没找着钱却找到了真 ![]() 十里洋场的繁华还来不及欣赏,盘 ![]() 一个冬⽇的午后,寂寞的大头在闲逛时 ![]() ![]() ![]() 穿过嘈杂的人群,从天井向二楼一处僻静的角落望去,一个⾝着⽩⾊旗袍的女子侧倚着栏杆,正静静地练笛。慵懒的 ![]() 乍见之下,袁世凯站住了,像被电流击穿全⾝。一个三百六十度的摇镜头全景式地展现了他內心莫名的惊喜,好似纳兰容若猛然间又见初恋情人时的“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 大头心道:“如果世间真有曹子建笔下‘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 ![]() 她叫沈⽟英,苏州人。为了她,袁世凯 ![]() ![]() 人言子婊无情,但沈⽟英是真 ![]() 大头年轻时⾝材尚未发福,除了头大一些,整体上属于一表人才。再加上能说会道,天生把妹达人,沈⽟英被哄得死心塌地,拿出私房钱给大头当盘 ![]() ![]() 大头指天誓⽇,挥泪而别。 由于中法关系⽇益紧张,沿海戒严,庆军六个营已移防至山东登州。袁世凯一路向北,在途中结识了阮忠枢。 阮才子后来成为袁世凯三大笔杆子之首,另外两人夏寿田、张一麐虽亦受倚重,但终不敌阮忠枢和大头几十年的 ![]() 阮忠枢作文,常常挥毫而就,所拟文稿“最当袁意”袁世凯的奏章书信,大多出自其手笔,甚至连朝廷的御旨,也时由阮来起草。 而同时,阮忠枢又是一个喜 ![]() ![]() ![]() 找到了人也不耽误事,用 ![]() ![]() 1881年5月,袁世凯来到山东登州,正式投⼊吴长庆营中。 事实上,庆军虽说归淮军管,但因不是嫡系队部,不受待见,吴长庆和李鸿章基本貌合神离。 庆军的前⾝是吴⽗在老家办的团练,发展到五百人后被淮军收编。 然而,团练不是团购,下个单就不管售后。一帮人都是乡里乡亲走到一起的,管你是李鸿章还是李鸿藻,人家只认吴长庆。 更何况,你直隶总督是从一品,我浙江提督也是从一品,听你调度那是服从安排识大体。 作为武官,吴长庆深 ![]() 进士出⾝的李鸿章听说后差点没笑掉大牙,需要找茬时便指责吴长庆“罗致文人以通声气” 此时,吴长庆见故人之子来投,非常⾼兴,欣然收留,并刻意培养,严加指点。 吴长庆受够了李鸿章的鸟气,不想自己的悲剧在下一代⾝上重演的他为袁世凯请了最好的老师:深得吴器重的幕僚张謇。 南通人张謇(1853—1926)余生还将和袁世凯过招无数,第一回合大头留给他的印象是:态度谦恭,文章狗 ![]() 虽然眼下张謇只是个秀才,但众所周知他后来⾼中了状元。做人要厚道,你不能拿一个状元的审美标准来衡量大头的文章。 就在袁世凯因办事⼲练被提拔为营务处帮办(总管庆军各营的司令部,帮办排在总办和会办之后)时,山东之东,再一次波涛汹涌。 Www.LAohUXs.CC |
上一章 中国误会了袁世凯 下一章 ( → ) |
老虎小说网提供吕峥最新小说中国误会了袁世凯未删节阅读全文阅读,中国误会了袁世凯是吕峥编写的一部情节文笔俱佳的作品,值得网友阅读,老虎小说网最值得网友收藏的排行榜小说阅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