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小说网提供资治通鉴更新最快阅读 |
![]() |
|
老虎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 | 书号:10116 时间:2017/3/25 字数:42011 |
上一章 一十二纪唐 下一章 ( → ) | |
起玄黓执徐,尽柔兆涒滩,凡五年。 则天顺圣皇后中之上 ◎ 长寿元年壬辰,公元六九二年 正月,戊辰朔,太后享万象神宮。 腊月,立故于阗王尉迟伏阇雄之子瑕为于阗王。 舂,一月,丁卯,太后引见存抚使所举人,无问贤愚,悉加擢用,⾼者试凤阁舍人、给事中,次试员外郞、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郞。试官自此始。时人为之语曰:“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欋推侍御史,碗脫校书郞。”有举人沈全 ![]() 宁陵丞庐江郭霸以诌谀⼲太后,拜监察御史。中丞魏元忠病,霸往问之,因尝其粪,喜曰:“大夫粪甘则可忧;今苦,无伤也。”元忠大恶之,遇人辄告之。戊辰,以夏官尚书杨执柔同平章事。执柔,恭仁弟之孙也,太后以外族用之。 初,隋炀帝作东都,无外城,仅有短垣而已,至是,凤阁侍郞李昭德始筑之。 左台中丞来俊臣罗告同平章事任知古、狄仁杰、裴行本、司农卿裴宣礼、前文昌左丞卢献、御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谋反。先是,来俊臣奏请降敕,一问即承反者得减死。及知古等下狱,俊臣以此 ![]() ![]() 侯思止鞫魏元忠,元忠辞气不屈;思止怒,命倒曳之。元忠曰:“我薄命,譬如坠驴,⾜絓于镫,为所曳耳。思止愈怒,更曳之,元忠曰:“侯思止,汝若须魏元忠头则截取,何必使承反也!” 狄仁杰既承反,有司待报行刑,不复严备。仁杰裂衾帛书冤状,置绵⾐中,谓王德寿曰:“天时方热,请授家人去其绵。”德寿许之。仁杰子光远得书,持之称变,得召见。则天览之,以问俊臣,对曰:“仁杰等下狱,臣未尝褫其巾带,寝处甚安,苟无事实,安肯承反!”太后使通事舍人周綝往视之,俊臣暂假仁杰等巾带,罗立于西,使綝视之;綝不敢视,唯东顾唯诺而已。俊臣又诈为仁杰等谢死表,使綝奏之。 乐思晦男未十岁,没⼊司农,上变,得召见。太后问状,对曰:“臣⽗已死,臣家已破,但惜陛下法为俊臣等所弄。陛下不信臣言,乞择朝臣之忠清、陛下素所信任者,为反状以付俊臣,无不承反矣。”太后意稍寤,召见仁杰等,问曰:“卿承反何也?对曰:“不承,则已死于拷掠矣。”太后曰:“何为作谢死表?”对曰:“无之。”出表示之,乃知其诈,于是出此七族。庚午,贬知古江夏令,仁杰彭泽令,宣礼夷陵令,元忠涪陵令,献西乡令;流行本、嗣真于岭南。 俊臣与武承嗣等固请诛之,太后不许。俊臣乃独称行本罪尤重,请诛之;秋官郞中徐有功驳之,以为:“明主有更生之恩,俊臣不能将顺,亏损恩信。”殿中侍御史贵乡霍献可,宣礼之甥也,言于太后曰:“陛下不杀裴宣礼,臣请陨命于前。”以头触殿阶,⾎流沾地,以示为人臣不私其亲。太后皆不听。献可常以绿帛裹其伤,微露之于幞头下,冀太后见之以为忠。 甲戌,补阙薛谦光上疏,以为:“选举之法,宜得实才,取舍之间,风化所系。今之选人,咸称觅举,奔竞相尚,喧诉无惭。至于才应经邦,惟令试策;武能制敌,止验弯弧。昔汉武帝见司马相如赋,恨不同时,及置之朝廷,终文园令,知其不堪公卿之任故也。吴起将战,左右进剑,起曰:‘将者提鼓挥桴,临敌决疑,一剑之任,非将事也。’然则虚文岂⾜以佐时,善 ![]() 来俊臣求金于左卫大将军泉献诚,不得,诬以谋反,下狱。乙亥,缢杀之。 庚辰,司刑卿、检校陕州刺史李游道为冬官尚书、同平章事。 二月,己亥,吐蕃 ![]() 戊午,以秋官尚书袁智弘同平章事。 夏,四月,丙申,赦天下,改元如意。 五月,丙寅, ![]() ![]() ![]() 吐蕃酋长曷苏帅部落请內附,以右⽟钤卫将军张玄遇为安抚使,将精卒二万 ![]() ![]() 辛亥,万年主簿徐坚上疏,以为:“书有五听之道,令著三覆之奏。窃见比有敕推按反者,令使者得实,即行斩决。人命至重,死不再生,万一怀枉, ![]() ![]() 夏官侍郞李昭德密言于太后曰:“魏王承嗣权太重。”太后曰:“吾侄也,故委以腹心。”昭德曰:“侄之于姑,其亲何如子之于⽗?子犹有篡弑其⽗者,况侄乎!今承嗣既陛下之侄,为亲王,又为宰相,权侔人主,臣恐陛下不得久安天位也!”太后矍然曰:“朕未之思。”秋,七月,戊寅,以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武承嗣为特进,纳言武攸宁为冬官尚书,夏官尚书、同平章事杨执柔为地官尚书,并罢政事;以秋官侍郞新郑崔元综为鸾台侍郞,夏官侍郞李昭德为凤阁侍郞,检校天官侍郞姚璹为文昌左丞,检校地官侍郞李元素为文昌右丞,与司宾卿崔神基并同平章事。璹,思廉之孙;元素,敬玄之弟也。辛巳,以营缮大匠王璿为夏官尚书、同平章事。承嗣亦毁昭德于太后,太后曰:“吾任昭德,始得安眠,此代吾劳,汝勿言也。”是时,酷吏恣横,百官畏之侧⾜,昭德独廷奏其 ![]() ![]() 太后习猫,使与鹦鹉共处,出示百官。传观未遍,猫饥,搏鹦鹉食之,太后甚惭。 太后自垂拱以来,任用酷吏,先诛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次及大臣数家百,其刺史、郞将以下,不可胜数。每除一官,户婢窃相谓曰:“鬼朴又来矣。”不旬月,辄遭掩捕、族诛。监察御史朝邑严善思,公直敢言。时告密者不可胜数,太后亦厌其烦,命善思按问,引虚伏罪者八百五十馀人。罗织之 ![]() ![]() 右补阙新郑硃敬则以太后本任威刑以 ![]() ![]() ![]() ![]() 侍御史周矩上疏曰:“推劾之吏皆相矜以 ![]() ![]() ![]() 太后舂秋虽⾼,善自涂泽,虽左右不觉其衰。丙戌,敕以齿落更生,九月,庚子,御则天门,赦天下,改元。更以九月为社。制于并州置北都。 癸丑,同平章事李游道、王璿、袁智弘、崔神基、李元素、舂官侍郞孔思元、益州长史任令辉,皆为王弘义所陷,流岭南。 左羽林中郞将来子珣坐事流 ![]() ◎ 长寿二年癸巳,公元六九三年 正月,壬辰朔,太后享万象神宮,以魏王承嗣为亚献,梁王三思为终献。太后自制神宮乐,用舞者九百人。 户婢团儿为太后所宠信,有憾于皇嗣,乃谮皇嗣妃刘氏、德妃窦氏为厌咒。癸巳,妃与德妃朝太后于嘉豫殿,既退,同时杀之,瘗于宮中,莫知所在。德妃,抗之曾孙也。皇嗣畏忤旨,不敢言,居太后前,容止自如。团儿复 ![]() 是时,告密者皆 ![]() ![]() ![]() ![]() ![]() 戊申,姚璹奏请令宰相撰《时政记》,月送史馆;从之。《时政记》自此始。 腊月,丁卯,降皇孙成器为寿舂王,恒王成义为衡 ![]() 舂,一月,庚子,以夏官侍郞娄师德同平章事。师德宽厚清慎,犯而不校。与李昭德俱⼊朝,师德体肥行缓,昭德屡待之不至,怒骂曰:“田舍夫!”师德徐笑曰:“师德不为田舍夫,谁当为之!”其弟除代州刺史,将行,师德谓曰:“吾备位宰相,汝复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疾也,将何以自免?”弟长跪曰:“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为兄忧。”师德愀然曰:“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当笑而受之。”甲寅,前尚方监裴匪躬、內常侍范云仙坐私谒皇嗣, ![]() ![]() ![]() ![]() 罢举人习《老子》,更习太后所造《臣轨》。 二月,丙子,新罗王政明卒,遣使立其子理洪为王。 乙亥, ![]() 或告岭南流人谋反,太后遣司刑评事万国俊摄监察御史就按之。国俊至广州,悉召流⼊,矫制赐自尽。流人号呼不服,国俊驱就⽔曲,尽斩之,一朝杀三百馀人。然后诈为反状,还奏,因言诸道流人,亦必有怨望谋反者,不可不早诛。太后喜,擢国俊为朝散大夫、行侍御史。更遣右翊卫兵曹参军刘光业、司刑评事王德寿、苑南面监丞鲍思恭、尚辇直长王大贞、右武威卫兵曹参军屈贞筠皆摄监察御史,诣诸道按流人。光业等以国俊多杀蒙赏,争效之,光业杀七百人,德寿杀五百人,自馀少者不减百人,其远年杂犯流人亦与之俱毙。太后颇知其滥,制:“六道流人未死者并家属皆听还乡里。”国俊等亦相继死,或得罪流窜。 来俊臣诬冬官尚书苏⼲,云在魏州与琅 ![]() 五月,癸丑,棣州河溢,流二千馀家。 秋,九月,丁亥朔,⽇有食之。 魏王承嗣等五千人表请加尊号曰金轮圣神皇帝。 乙未,太后御卫象神宮,受尊号,赦天下。作金轮等七宝,每朝会,陈之殿庭。 庚子,追尊昭安皇帝曰浑元昭安皇帝,文穆皇帝曰立极文穆皇帝,孝明⾼皇帝曰无上孝明⾼皇帝,皇后从帝号。 辛丑,以文昌左丞、同平章事姚璹为司宾卿,罢政事;以司宾卿万年⾖卢钦望为內史,文昌左丞韦巨源同平章事,秋官侍郞吴人陆元方为鸾台侍郞、同平章事。巨源,孝宽之玄孙也。 ◎ 延载元年甲午,公元六九四年 正月,丙戌,太后享万象神宮。 突厥可汗骨笃禄卒,其子幼,弟默啜自立为可汗。腊月,甲戌,默啜寇灵州。室韦反,遣右鹰扬卫大将军李多祚击破之。 舂,一月,以娄师德为河源等军检校营田大使。 二月,武威道总管王孝杰破吐蕃孛攵论赞刃、突厥可汗俀子等于泠泉及大岭,各三万馀人,碎叶镇守使韩思忠破泥 ![]() 庚午,以僧怀义为代北道行军大总管,以讨默啜。 三月,甲申,以凤阁舍人苏味道为凤阁侍郞、同平章事,李昭德检校內史,更以僧怀义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以李昭德为长史,苏味道为司马,帅契苾明、曹仁师、沙吒忠义等十八将军以讨默啜,未行,虏退而止。昭德尝与怀义议事,失其旨,怀义挞之,昭德惶惧请罪。 夏,四月,壬戌,以夏官尚书、武威道大总管王孝杰同凤阁鸾台三品。 五月,魏王承嗣等二万六千馀人上尊号曰越古金轮圣神皇帝。甲午,御则天门楼受尊号,赦天下,改元。 天授中,遣监察御史寿舂裴怀古安集西南蛮。六月,癸丑,永昌蛮酋薰期帅部落二十馀万户內附。 河內有老尼居神都麟趾寺,与嵩山人韦什方等以妖妄惑众。尼自号净光如来,云能知未然;什方自云吴⾚乌元年生。又有老胡亦自言五百岁,云见薛师已二百年矣,容貌愈少。太后甚信重之,赐什方姓武氏。秋,七月,癸未,以什方为正谏大夫、同平章事,制云:“迈轩代之广成,逾汉朝之河上。”八月,什方乞还山,制罢遣之。 戊辰,以王孝杰为瀚海道行军总管,仍受朔方道行军大总管薛怀义节度。 己巳,以司宾少卿姚璹为纳言;左肃政中丞原武杨再思为鸾台侍郞,洛州司马杜景俭为凤阁侍郞,并同平章事。 ⾖卢钦望请京官九品已上输两月俸以赡军,转帖百官,令拜表。百官但赴拜,不知何事。拾遗王求礼谓钦望曰:“明公禄厚,输之无伤;卑官贫迫,奈何不使其知而欺夺之乎?”钦望正⾊拒之。既上表,求礼进言曰:“陛下富有四海,军国有储,何藉贫官九品之俸而欺夺之!”姚璹曰:“求礼不识大体。”求礼曰:“如姚璹,为识大体者 ![]() 戊寅,鸾台侍郞、同平章事崔元综坐事流振州。 武三思帅四夷酋长请铸铜铁为天枢,立于端门之外,铭纪功德,黜唐颂周;以姚璹为督作使。诸胡聚钱百万亿,买铜铁不能⾜,赋民间农器以⾜之。 九月,壬午朔,⽇有食之。殿中丞来俊臣坐赃贬同州参军。王弘义流琼州,诈称敕追还,至汉北,侍御史胡元礼遇之,按验,得其 ![]() 內史李昭德恃太后委遇,颇专权使气,人多疾之。前鲁王府功曹参军丘愔上疏攻之,其略曰:“陛下天授以前,万机独断。自长寿以来,委任昭德,参奉机密,献可替否;事有便利,不预咨谋,要待画⽇将行,方乃别生驳异。扬露专擅,显示于人,归美引愆,义不如此。”又曰:“臣观其胆,乃大于⾝,鼻息所冲,上拂云汉。”又曰:“蚁⽳坏堤,针芒写气,权重一去,收之极难。”长上果毅邓注,又著《石论》数千言,述昭德专权之状。凤阁舍人逄弘敏取奏之,太后由是恶昭德。壬寅,贬昭德为南宾尉,寻又免死流窜。 太后出梨花一枝以示宰相,宰相皆以为瑞。杜景俭独曰:“今草木⻩落,而此更发荣, ![]() ![]() 冬,十月,壬申,以文昌右丞李元素为凤阁侍郞,右肃政中丞周允元检校凤阁侍郞,并同平章事。允元,豫州人也。 岭南獠反,以容州都督张玄遇为桂、永等州经略大使以讨之。 ◎ 天册万岁元年乙未,公元六九五年 正月,辛巳朔,太后加号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赦天下,改元证圣。 周允元与司刑少卿皇甫文备奏內史⾖卢钦望、同平章事韦巨源、杜景俭、苏味道、陆元方附会李昭德,不能匡正,钦望贬赵州,巨源贬麟州,景俭贬溱州,味道贬集州,元方贬绥州刺史。 初,明堂既成,太后命僧怀义作夹紵大像,其小指中犹容数十人,于明堂北构天堂以贮之。堂始构,为风所摧,更构之,⽇役万人,采木江岭,数年之间,所费以万亿计,府蔵为之耗竭。怀义用财如粪土,太后一听之,无所问。每作无遮会,用钱万缗;士女云集,又散钱十车,使之争拾,相蹈践有死者。所在公私田宅,多为僧有。怀义颇厌⼊宮,多居⽩马寺,所度力士为僧者満千人。侍御史周矩疑有 ![]() ![]() 乙未,作无遮会于朝堂,凿地为坑,深五丈,结彩为宮殿,佛像皆于坑中引出之,云自地涌出。又杀牛取⾎,画大像,首⾼二百尺,云怀义刺膝⾎为之。丙申,张像于天津桥南,设斋。时御医沈南翏亦得幸于太后,怀义心愠,是夕,密烧天堂,延及明堂。火照城中如昼,比明皆尽,暴风裂⾎像为数百段。太后 ![]() 先是,河內老尼昼食一⿇一米,夜则烹宰宴乐,畜弟子百馀人, ![]() ![]() 庚子,以明堂火告庙,下制求直言。刘承庆上疏,以为:“火发既从⿇主,后及总章,所营佛舍,恐劳无益,请罢之。又,明堂所以统和天人,一旦焚毁,臣下何心犹为酺宴!忧喜相争,伤于情 ![]() ![]() 获嘉主簿彭城刘知几表陈四事。其一以为:“皇业权舆,天地开辟,嗣君即位,黎元更始,则时藉非常之庆,以申再造之恩。今合六清晏而赦令不息,近则一年再降,远则每岁无遗,至于违法悖礼之徒,无赖不仁之辈,编户则寇攘为业,当官则赃贿是求。而元⽇之朝,指期天泽,重 ![]() ![]() ![]() 舂,二月,己酉朔,⽇有食之。 僧怀义益骄恣,太后恶之。既焚明堂,心不自安,言多不顺;太后密选宮人有力者百馀人以防之。壬子,执之于瑶光殿前树下,使建昌王武攸宁师壮士殴杀之,送尸⽩马寺,焚之以造塔。 甲子,太后去“慈氏越古”之号。 三月,丙辰,凤阁侍郞、同平章事周允王薨。 夏,四月,天枢成,⾼一百五尺,径十二尺,八面,各径五尺。下为铁山,周百七十尺,以铜为蟠龙麒麟萦绕之;上为腾云承露盘,径三丈,四龙人立捧火珠,⾼一丈。工人⽑婆罗造模,武三思为文,刻百官及四夷酋长名,太后自书其榜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秋,七月,辛酉,吐蕃寇临洮,以王孝杰为肃边道行军大总管以讨之。 九月,甲寅,太后合祭天地于南郊,加号天册金轮大圣皇帝,赦天下,改元。 冬,十月,突厥默啜遣使请降,太后喜,册授左卫大将军、归国公。 ◎ 万岁通天元年丙申,公元六九六年 腊月,甲戌,太后发神都;甲申,封神岳;赦天下,改元万岁登封,天下百姓无出今年租税;大酺九⽇。丁亥,禅于少室;己丑,御朝觐坛受贺;癸巳,还宮;甲午,谒太庙。 右千牛卫将军安平王武攸绪,少有志行,恬澹寡 ![]() ![]() 舂,一月,甲寅,以娄师德为肃边道行军副总管,击吐蕃。己巳,以师德为左肃政大夫,知政事如故。 改长安崇尊庙为太庙。 二月,辛巳,尊神岳天中王为神岳天中⻩帝,灵妃为天中⻩后;启为齐圣皇帝;封启⺟神为⽟京太后。 三月,壬寅,王孝杰、娄师德与吐蕃将论钦陵赞婆战于素罗汗山,唐兵大败;孝杰坐免为庶人,师德贬原州员外司马。师德因署移牒,惊曰:“官爵尽无 ![]() 大食请献师子。姚璹上疏,以为:“师子专食⾁,远道传致,⾁既难得,极为劳费。陛下鹰⽝不蓄,渔猎悉停,岂容菲薄于⾝而厚给于兽!”乃却之。 以检校夏官侍郞孙元亨同平章事。 夏,五月,壬子,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举兵反,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翙。尽忠,万荣之妹夫也,皆居于营州城侧。文翙刚愎,契丹饥不加赈给,视酋长如奴仆,故二人怨而反。乙丑,遣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仁节等二十八将讨之。秋,七月,辛亥,以舂官尚书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姚璹副之,以备契丹。改李尽忠为李尽灭,孙万荣为孙万斩。 尽忠录自称无上可汗,据营州,以万荣为前锋,略地,所向皆下,旬⽇,兵至数万,进围檀州,清边前军副总管张九节击却之。 八月,丁酉,曹仁师、张玄遇、⿇仁节与契丹战于硖石⾕,唐兵大败。先是,契丹破营州,获唐俘数百,囚之地牢,闻唐兵将至,使守牢绐之曰:“吾辈家属,饥寒不能自存,唯俟官军至即降耳。”既而契丹引出其俘,饲以糠粥, ![]() ![]() ![]() 九月,制:“天下系囚及士庶家奴骁勇者,官偿其直,发以击契丹。”初令山东近边诸州置武骑团兵,以同州刺史建安王武攸宜为右武威卫大将军,充清边道行军大总管,以讨契丹。 右拾遗陈子昂为攸宜府参谋,上疏曰:“恩制免天下罪人及募诸⾊奴充兵讨击契丹,此乃捷急之计,非天子之兵。且比来刑狱久清,罪人全少,奴多怯弱,不惯征行,纵其募集,未⾜可用。况当今天下忠臣勇士,万分未用其一,契丹小孽,假命待诛,何劳免罪赎奴,损国大体!臣恐此策不可威示天下。” 丁巳,突厥寇凉州,执都督许钦明。钦明,绍之曾孙也;时出按部,突厥数万奄至城下,钦明拒战,为所虏。 钦明兄钦寂,时为龙山军讨击副使,与契丹战于崇州,军败,被擒。虎将围安东,令钦寂说其属城未下者。安东都护裴玄珪在城中,钦寂谓曰:“狂贼天殃,灭在朝夕,公但励兵谨守以全忠节。”虏杀之。 吐蕃复遣使请和亲,太后遣右武卫胄曹参军贵乡郭元振往察其宜。吐蕃将论钦陵请罢安西四镇戍兵,并求分十姓突厥之地。元振曰:“四镇、十姓与吐蕃种类本殊,今请罢唐兵,岂非有兼并之志乎?”钦陵曰:“吐蕃苟贪土地, ![]() ![]() 朝廷疑未决,元振上疏,以为:“钦陵求罢兵割地,此乃利害之机,诚不可轻举措也。今若直拒其善意,则为边患必深。四镇之利远,甘、凉之害近,不可不深图也。宜以计缓之,使其和望未绝则善矣。彼四镇、十姓,吐蕃之所甚 ![]() ![]() 元振又上言:“吐蕃百姓疲于徭戍,早愿和亲;钦陵利于统兵专制,独不 ![]() ![]() ![]() 庚申,以并州长史王方庆为鸾台侍郞,与殿中监万年李道广并同平章事。 突厥默啜请为太后子,并为其女求昏,悉归河西降户,帅其部众为国讨契丹。太后遣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左卫郞将摄司宾卿田归道册授默啜左卫大将军、迁善可汗。知微,立德之孙;归道,仁会之子也。 冬,十月,辛卯,契丹李尽忠卒,孙万荣代领其众。突厥默啜乘间袭松漠,虏尽忠、万荣 ![]() 孙万荣收合馀众,军势复振,遣别帅骆务整、何阿小为前锋,攻陷冀州,杀刺史陆宝积,屠吏居数千人;又攻瀛州,河北震动。制起彭泽令狄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独孤思庄畏契丹猝至,悉驱百姓⼊城,缮修守备。仁杰至,悉遣还农,曰:“贼犹在远,何烦如是!万一贼来,吾自当之。”百姓大悦。时契丹⼊寇,军书填委,夏官郞中硖石姚元崇剖析如流,皆有条理,太后奇之,擢为夏官侍郞。 太后思徐有功用法平,擢拜左台殿中侍御史,远近闻者无不相贺。鹿城主簿宗城潘好礼著论,称有功蹈道依仁,固守诚节,不以贵 ![]() ![]() 段译 则天顺圣皇后中之上长寿元年(壬辰、692) 唐纪二十一 则天皇后长寿元年(壬辰,公元692年) [1]正月,戊辰朔,太后享万象神宮。 [1]正月,戊辰朔(初一),太后在万象神宮祭祀。 [2]腊月,立故于阗王尉达伏雄之子瑕为于阗王。 [2]腊月,朝廷封原于阗王尉迟伏雄的儿子尉迟瑕为于阗王。 [3]舂,一月,丁卯,太后引见存抚使所举人,无问贤愚,悉加擢用,⾼者试凤阁舍人、给事中,次试员外郞、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郞。试官自此始。时人为之语曰:“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推侍御史,碗脫校书郞。”有举人沈全 ![]() [3]舂季,一月,丁卯(初一),太后接见存抚使所荐举的人员,无论有才能与否,都加以任用,才⾼的试任凤阁舍人、给事中,其次的试任员外郞、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郞。试任制度从此开始。当时人编顺口溜说:“补阙接连用车载,拾遗平平常常用斗量;用耙子才能推拢的侍御史,一个模子脫出的校书郞。”有个被荐举的人沈全 ![]() [4]宁陵丞庐江郭霸以谄谀⼲太后,拜监察御史。中丞魏元忠病,霸往问之,因尝其粪,喜曰:“大夫粪甘则可忧;今苦,无伤也。”元忠大恶之,遇人辄告之。 [4]宁陵县丞庐江人郭霸靠对太后阿谀奉承以求取禄位,当上了监察御史。御史中丞魏元忠患病,郭霸去探视,亲口尝他的粪便,⾼兴地说:“大夫的粪便如果味甘便可忧了;现在是苦的,没有事。”魏元忠因此极厌恶他,逢人就揭露这件事。 [5]戊辰,以夏官尚书杨执柔同平章事。执柔,恭仁弟之孙也,太后以外族用之。 [5]戊辰(初二),朝廷任命夏官尚书杨执柔为同平章事。杨执柔是杨恭仁弟弟的孙子,太后因他是她⺟亲家族里的人而加以任用。 [6]初,隋炀帝作东都,无外城,仅有短垣而已,至是,凤阁侍郞李昭德始筑之。 [6]当初,隋炀帝营造东都洛 ![]() [7]左台中丞来俊臣罗告同平章事任知古、狄仁杰、裴行本、司礼卿崔宣礼、前文昌左丞卢献、御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谋反。先是,来俊臣奏请降敕,一问即承反者得减死。及知古等下狱,俊臣以此 ![]() ![]() [7]左台中丞来俊臣罗织罪名告发同平章事任知古、狄仁杰、裴行本、司礼卿崔宣礼、前文昌左丞卢献、御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谋反。这以前,来俊臣曾奏请太后下命令:一经审问即承认谋反的人可以减免死罪。等到任知古等⼊狱,来俊臣便用这道命令引 ![]() 侯思止鞫魏元忠,元忠辞气不屈;思止怒,命倒曳之。元忠曰:“我薄命,譬如坠驴,⾜于镫,为所曳耳。”思止愈怒,更曳之,元忠曰:“侯思止,汝若须魏元忠头则截取,何必使承反也!” 侯思止审讯魏元忠,魏元忠义正词严不屈服;侯思止大怒,命令在地上倒着拖他。魏元忠说:“我命运不好,譬如从驴背上掉下来,脚挂在⾜镫上,被驴拉着走。”侯思止愈加发怒,命令接着拖他。魏元忠说:“侯思止,你如果需要我魏元忠的脑袋就砍下,何必让我承认谋反呢!” 狄仁杰既承反,有司待报行刑,不复严备。仁杰裂衾帛书冤状,置绵⾐中,谓王德寿曰:“天时方热,请授家人去其绵。”德寿许之。仁杰子光远得书,持之告变,得召见。则天览之,以问俊臣,对曰:“仁杰等下狱,臣未尝褫其巾带,寝处甚安,苟无事实,安肯承反!”太后使通事舍人周往视之,俊臣暂假仁杰等巾带,罗立于西,使视之;不敢视,惟东顾唯诺而已。俊臣又诈为仁杰等谢死表,使奏之。 狄仁杰已承认谋反,有关部门只等待判罪执行刑罚,不再严加防备。狄仁杰便从被子上撕下一块帛,书写冤屈情况,塞在绵⾐里面,对王德寿说:“天气热了,请将绵⾐ ![]() ![]() ![]() 乐思晦男未十岁,没⼊司农,上变,得召见,太后问状,对曰:“臣⽗已死,臣家已破,但惜陛下法为俊臣等所弄,陛下不信臣言,乞择朝臣之忠清、陛下素所信任者,为反状以付俊臣,无不承反矣。”太后意稍寤,召见仁杰等,问曰:“卿承反何也?”对曰:“不承,则已死于拷掠矣。”太后曰:“何为作谢死表?”对曰:“无之。”出表示之,乃知其诈,于是出此七族。庚午,贬知古江夏令,仁杰彭泽令,宣礼夷陵令,元忠涪陵令,献西乡令;流行本、嗣真于岭南。 乐思晦的儿子未満十岁,被籍没⼊司农寺为奴,要求上告特别情况,获得太后召见。太后问他有什么情况,他回答说:“我⽗亲已死,家已破,只可惜陛下的刑法为来俊臣等所玩弄,陛下如果不相信我说的话,请选择朝臣中忠诚清廉、陛下一贯信任的人,提出他们谋反的罪状 ![]() 俊臣与武承嗣等固请诛之,太后不许。俊臣乃独称行本罪尤重,请诛之;秋官郞中徐有功驳之,以为“明主有更生之恩,俊臣不能将顺,亏损恩信。” 来俊臣与武承嗣等仍坚持请求处死他们七个人,太后不答应。来俊臣便又特别提出裴行本罪恶尤其严重,请处死他;秋官郞中徐有功予以反驳,以为“英明君主有使臣下再生的恩惠,来俊臣不能顺势促成,有损君主恩信。” 殿中侍御史贵乡霍献可,宣礼之甥也,言于太后曰:“陛下不杀崔宣礼,臣请陨命于前。”以头触殿阶,⾎流沾地,以示为人臣者不私其亲。太后皆不听。献可常以绿帛裹其伤,微露之于幞头下,冀太后见之以为忠。 殿中侍御史贵乡人霍献可是崔宣礼的外甥,对太后说:“陛下不杀崔宣礼,我请求死在陛下眼前。”他一头撞在宮殿台阶上,流⾎浸 ![]() [8]甲戌,补阙薛谦光上疏,以为:“选举之法,宜得实才,取舍之间,风化所系。今之选人,咸称觅举,奔竞相尚,喧诉无惭。至于才应经邦,惟令试策;武能制敌,止验弯弧。昔汉武帝见司马相如赋,恨不同时,及置之朝廷,终文园令,知其不堪公卿之任故也。吴起将战,左右进剑,起曰:‘将者提鼓挥桴,临敌决疑,一剑之任,非将事也。’然则虚文岂⾜以佐时,善 ![]() [8]甲戌(初八),补阙薛谦光上疏认为:“选拔人才的办法,应该使朝廷能得到有真才实学的人,录取和舍弃什么样的人,关系到家国的教化。现今选拔人,都赞许自求举荐,于是奔走门路,相互争胜,自己大吹大擂而无愧⾊。至于人才是应该能治理家国的,却只让试策文;武官必须能克敌制胜,却只考弯弓 ![]() ![]() [9]来俊臣求金于左卫大将军泉献诚,不得,诬以谋反,下狱,乙亥,缢杀之。 [9]来俊臣向左卫大将军泉献诚索取钱财,没有达到目的,便诬陷他谋反,逮捕⼊狱,乙亥(初九),他被吊死。 [10]庚辰,司刑卿、检校陕州刺史李游道为冬官尚书、同平章事。 [10]庚辰(十四⽇),司刑卿、检校陕州刺史李游道任冬官尚书、同平章事。 [11]二月,己亥,吐蕃 ![]() [11]二月,己亥(初三),吐蕃 ![]() [12]戊午,以秋官尚书袁智弘同平章事。 [12]戊午(二十二⽇),朝廷任命秋官尚书袁智弘为同平章事。 [13]夏,四月,丙申,赦天下,改元如意。 [13]夏季,四月,丙申(初一),朝廷大赦天下罪人,更改年号为如意。 [14]五月,丙寅, ![]() [14]五月,丙寅(初一),朝廷 ![]() 右拾遗张德,生男三⽇,私杀羊会同僚,补阙杜肃怀一,上表告之。明⽇,太后对仗,谓德曰:“闻卿生男,甚喜。”德拜谢。太后曰:“何从得⾁?”德叩头服罪。太后曰:“朕 ![]() ![]() 右拾遗张德,生儿子三天,私杀自羊宴请同事,补阙杜肃怀揣宴席上的一些食物,上表告发。第二天,太后临朝听政,对张德说:“听说你生儿子,很⾼兴。”张德拜谢。太后说:“从哪里弄来的⾁?”张德叩头认罪。太后说:“朕 ![]() [15]吐蕃酋长曷苏帅部落请內附,以右⽟钤卫将军张玄遇为安抚使,将精卒二万 ![]() ![]() [15]吐蕃酋长曷苏率领部落请求归附唐朝,朝廷任命右⽟钤卫将军张玄遇为安抚使,领精卒二万 ![]() ![]() [16]辛亥,万年主簿徐坚上疏,以为:“书有五听之道,令著三覆之奏。窃见比有敕推按反者,令使者得实,即行斩决。人命至重,死不再生,万一怀枉, ![]() ![]() [16]辛亥(疑误),万年县主簿徐坚上疏认为:“古记书载审案实行听词、听⾊、听气、听耳、听目等‘五听’,贞观年间有死罪经三次复奏才行刑的命令。我看见近来有命令审讯谋反者,让使者审得事实,立即判决处死。人命至关重要,死后不能复生,万一含冤,被灭族而怀怨不敢出声,岂不令人痛心!这样做不⾜以肃清恶人和叛逆,彰明常刑,恰好助长一些人擅权枉法,使人们产生疑惧。我希望杜绝这种处理办法,依法复奏再行刑。还有,任用法官,应当加以选择,有执法宽大公平,为百姓所称赞的,希望亲近而任用他;有处理事情峻刻严酷,不孚众望的,请疏远而斥退他。”徐坚是徐齐聃的儿子。 [17]夏官侍郞李昭德密言于太后曰:“魏王承嗣权太重。”太后曰:“吾侄也,故委以腹心。”昭德曰:“侄之于姑,其亲何如子之于⽗?子犹有篡弑其⽗者,况侄乎!今承嗣既陛下之侄,为亲王,又为宰相,权侔人主,臣恐陛下不得久安天位也!”太后矍然曰:“朕未之思。”秋,八月,戊寅,以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武承嗣为特进,纳言武攸宁为冬官尚书,夏官尚书、同平章事杨执柔为地官尚书,并罢政事;以秋官侍郞新郑崔元综为鸾台侍郞,夏官侍郞李昭德为凤阁侍郞,检校天官侍郞姚为文昌左丞,检校地官侍郞李元素为文昌右丞,与司宾卿崔神基并同平章事。,思廉之孙;元素,敬玄之弟也。辛巳,以营缮大匠王璇为夏官尚书、同平章事。承嗣亦毁昭德于太后,太后曰:“吾任昭德,始得安眠,此代吾劳,汝勿言也。” [17]夏官侍郞李昭德私下对太后说:“魏王武承嗣权太重。”太后说:“他是我的侄儿,所以任为亲信。”李昭德说:“侄儿对于姑姑,怎么能比得上儿子对于⽗亲亲近?儿子还有杀死⽗亲的,何况侄儿呢!现在武承嗣既是陛下的侄儿,是亲王,又任宰相,权势与君主等同,我恐怕陛下不能久安于天子之位!”太后震惊地说:“朕没有想到这点。”秋季,八月,戊寅(十六⽇),朝廷任命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武承嗣为特进,纳言武攸宁为冬官尚书,夏官尚书、同平章事杨执柔为地官尚书,一并罢去相职;任命秋官侍郞新郑人崔元综为鸾台侍郞,夏官侍郞李昭德为凤阁侍郞,检校天官侍郞姚为文昌左丞,检校地官侍郞李元素为文昌右丞,与司宾卿崔神基并任同平章事。姚是姚思廉的孙子;李元素是李敬玄的弟弟。辛巳(十九⽇),朝廷任命营缮大匠王为夏官尚书、同平章事。武承嗣也向太后诋毁李昭德,太后说:“我任用李昭德,才睡得安稳,他可以为我代劳,你不要说了。” 是时,酷吏恣横,百官畏之侧⾜,昭德独廷奏其 ![]() ![]() 当时,酷吏恣意横行,百官畏惧他们,不敢正面站立,只有李昭德敢于在朝廷揭露他们的 ![]() ![]() 太后习猫,使与鹦鹉共处。出示百官,传观未遍,猫饥,搏鹦鹉食之,太后甚惭。 太后训练猫,让它和鹦鹉在一起。有一次拿出向百官展示,传看还未完毕,猫饿了,捕捉鹦鹉而食,太后为此很愧羞。 太后自垂拱以来,任用酷吏,先诛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次及大臣数家百,其刺史、郞将以下,不可胜数。每除一官,户婢窃相谓曰:“鬼朴又来矣。”不旬月,辄遭掩捕、族诛。监察御史朝邑严善思,公直敢言。时告密者不可胜数,太后亦厌其烦,命善思按问,引虚伏罪者八百五十余人。罗织之 ![]() ![]() 太后自垂拱年间以来,任用酷吏,首先处死唐朝皇族和贵戚数百人,然后杀大臣数家百,杀刺史、郞将以下官吏更数不清。每任命一名官吏,宮中守门的官婢便私下互相说道:“作鬼的材料又来了。”不満一个月,这些官吏即遭突然逮捕,举族被杀。监察御史朝邑人严善思公正耿直敢说话。当时告密的人多到数不清,太后也厌烦,命令严善思查问,结果承认诬告服罪而死的有八百五十余人。罗织罪名害人的集团为之丧气,他们便共同诬陷严善思,结果他被流放州。太后知道他冤枉,不久又召他回来担任浑仪监丞。严善思名叫,字善思,人们习惯称呼他的字。 右补阙新郑朱敬则以太后本任威刑以 ![]() ![]() ![]() ![]() 右补阙新郑人朱敬则认为太后的本意是用刑罚来 ![]() ![]() ![]() ![]() ![]() ![]() ![]() ![]() 侍御史周矩上疏曰:“推劾之吏皆相矜以 ![]() ![]() ![]() 侍御史周矩上疏说:“审问犯人的官吏都以残暴相夸耀,泥塞耳朵,笼罩脑袋,用重枷磨脖颈,在头上加箍再打进楔子,打折 ![]() ![]() [18]太后舂秋虽⾼,善自涂泽,虽左右不觉其衰。丙戌,敕以齿落更生,九月,庚子,御则天门,赦天下,改元。更以九月为社。 [18]太后年岁虽大,但善于自己修饰容貌,即使她左右的人也 ![]() [19]制于并州置北都。 [19]太后下令在并州设置北都。 [20]癸丑,同平章事李游道、王璇、袁智弘、崔神基、李元素、舂官侍郞孔思元、益州长史任令辉,皆为王弘义所陷,流岭南。 [20]癸丑(二十二⽇),同平章事李游道、王、袁智弘、崔神基、李元素、舂官侍郞孔思元、益州长史任令辉,都因被王弘义诬陷,流放岭南。 [21]左羽林中郞将来子坐事流 ![]() [21]左羽林中郞将来子因事获罪流放 ![]() [22]初,新丰王孝杰从刘审礼击吐蕃为副总管,与审礼皆没于吐蕃。赞普见孝杰泣曰:“貌类吾⽗。”厚礼之,后竟得归,累迁右鹰扬卫将军。孝杰久在吐蕃,知其虚实。会西州都督唐休请复取⻳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敕以孝杰为武威军总管,与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将兵击吐蕃。冬,十月,丙戌,大破吐蕃,复取四镇。置安西都护府于⻳兹,发兵戍之。 [22]当初,新丰人王孝杰跟从刘审礼进攻吐蕃任副总管,与刘审礼一起沦落于吐蕃。吐蕃赞普见到王孝杰,哭泣说:“相貌像我⽗亲。”因此给予他优厚的待遇,后来终于得以返回,连续升官至右鹰扬卫将军。王孝杰长期在吐蕃,知道他们的情况。正好西州都督唐休请求再收复⻳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太后便下诏任命王孝杰为武威军总管,与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领兵进攻吐蕃。冬季,十月,丙戌(二十五⽇),唐军大败吐蕃,又攻下四镇。朝廷设置安西都护府于⻳兹,派兵戍守。 二年(癸巳、693) 二年(癸巳,公元693年) [1]正月,壬辰朔,太后享万象神宮,以魏王承嗣为亚献,梁王三思为终献。太后自制神宮乐,用舞者九百人。 [1]正月(前一年十一月),壬辰朔(初一),太后在万象神宮祭祀,让魏王武承嗣第二个献祭品,梁王武三思最后一个献祭品。太后自编神宮乐,是乐舞人员九百人。 [2]户婢团儿为太后所宠信,有憾于皇嗣,乃谮皇嗣妃刘氏、德妃窦氏为厌咒。癸巳,妃与德妃朝太后于嘉豫殿,既退,同时杀之,瘗于宮中,莫知所在。德妃,抗之曾孙也。皇嗣畏忤旨,不敢言,居太后前,容止自如。团儿复 ![]() [2]宮中守门的官婢团儿受太后宠信,对皇嗣不満,于是诬陷皇嗣妃刘氏、德妃窦氏,说她们用 ![]() 是时,告密者皆 ![]() ![]() ![]() ![]() ![]() 当时,告密的人都引 ![]() ![]() ![]() [3]戊申,姚奏请令宰相撰《时政记》,月送史馆。从之。《时政记》自此始。 [3]戊申(十七⽇),姚上奏请求命令宰相撰写《时政记》,每月送 ![]() [4]腊月,丁卯,降皇孙成器为寿舂王,恒王成义为衡 ![]() [4]腊月,丁卯(初七),皇孙李成器被降为寿舂郡王,恒王李成义为衡 ![]() [5]舂,一月,庚子,以夏官侍郞娄师德同平章事。师德宽厚清慎,犯而不校。与李昭德俱⼊朝,师德体肥行缓,昭德屡待之不至,怒骂曰:“田舍夫!”师德徐笑曰:“师德不为田舍夫,谁当为之!”其弟除代州刺史,将行,师德谓曰:“吾备位宰相,汝复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疾也,将何以自免?”弟长跪曰:“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为兄忧。”师德愀然曰:“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当笑而受之。” [5]舂季,一月,庚子(初十),太后任命夏官侍郞娄师德为同平章事。娄师德为人宽厚,清廉谨慎,冒犯他也不计较。他与李昭德一同⼊朝,娄师德⾝体肥胖行动缓慢,李昭德老等他不来,便怒骂他:“乡下佬!”娄师德笑着说:“我不作乡下佬,谁应当作乡下佬!”他的弟弟授任代州刺史,将要赴任时,娄师德对他说:“我任宰相,你又为州刺史,得到的恩庞太盛,是别人所妒忌的,将如何自己避祸?”他弟弟直⾝而跪说:“今后就是有人唾我脸上,我只擦拭而已,希望不致使哥哥担忧。”娄师德神⾊忧虑地说:“这正是使我担忧的!人家唾你脸,是因为恨你,你擦拭,便违反人家的意愿,正好加重人家的怒气。唾 ![]() [6]甲寅,前尚方监裴匪躬、內常侍范云仙坐私谒皇嗣 ![]() ![]() ![]() ![]() [6]甲寅(二十四⽇),前尚方监裴匪躬、內常侍范云仙因私自拜见皇嗣获罪, ![]() ![]() ![]() ![]() [7]罢举人习《老子》,更习太后所造《臣轨》。 [7]朝廷停止应举的人学习《老子》,改为学习太后所编的《臣轨》。 [8]二月,丙子,新罗王政明卒,遣使立其子理洪为王。 [8]二月,丙子(十六⽇),新罗王金政明去世,朝廷派遣使者封他的儿子金理洪为王。 [9]乙亥, ![]() [9]乙亥(十五⽇),朝廷 ![]() [10]或告岭南流人谋反,太后遣司刑评事万国俊摄监察御史就按之。国俊至广州,悉召流人,矫制赐自尽。流人号呼不服,国俊驱就⽔曲,尽斩之,一朝杀三百余人。然后诈为反状,还奏,因言诸道流人,亦必有怨望谋反者,不可不早诛。太后喜,擢国俊为朝散大夫、行侍御史。更遣右翊卫兵曹参军刘光业、司刑评事王德寿、苑南面监丞鲍思恭、尚辇直长王大贞、右武威卫兵曹参军屈贞筠皆摄监察御史,诣诸道按流人。光业等以国俊多杀蒙赏,争效之,光业杀七百人,德寿杀五百人,自余少者不减百人,其远年杂犯流人亦与之俱毙。太后颇知其滥,制:“六道流人未死者并家属皆听还乡里。”国俊等亦相继死,或得罪流窜。 [10]有人告发岭南流放人员谋反,太后派遣司刑评事万国俊代理监察御史前往查问。万国俊到达广州后,召集全部流放人员,假传太后命令让他们自尽。流放人员呼喊着不服罪,万国俊将他们驱赶到河边,全部斩首,一个早上就杀死三百多人。然后伪造他们谋反的罪状,回来上报,同时还对太后说其他各道的流放者,也一定有怀恨而谋反的,不能不及早清除掉。太后⾼兴,提升万国俊为朝散大夫、行侍御史。太后又派遣右翊卫兵曹参军刘光业、司刑评事王德寿、苑南面监丞鲍思恭、尚辇直长王大贞、右武威卫兵曹参军屈贞筠都任代理监察御史,到各道审查流放人员。刘光业等因万国俊多杀人受到奖赏,争相仿效他。刘光业杀死七百人,王德寿杀死五百人,其余少的也不少于一百人,早年的各种罪犯、流放人员也一同被杀。太后也颇知滥杀的情况,因此下令“六道流放人员未死的连同他们的家属,都准许返回家乡。”万国俊等也相继死去,或获罪流放。 [11]来俊臣诬冬官尚书苏,云在魏州与琅 ![]() [11]来俊臣诬告冬官尚书苏,说他在魏州时与琅 ![]() [12]五月,癸丑,棣州河溢。 [12]五月,癸丑(二十五⽇),棣州河⽔滥泛。 [13]秋,九月,丁亥朔,⽇有食之。 [13]秋季,九月,丁亥朔(初一),出现⽇食。 [14]魏王承嗣等五千人表请加尊号曰金轮圣神皇帝。乙未,太后御万象神宮,受尊号,赦天下。作金轮等七宝,每朝会,陈之殿庭。 [14]魏王武承嗣等五千人上表请求太后加尊号为金轮圣神皇帝。乙未(初九),太后到万象神宮,接受尊号,赦免天下罪人。朝廷制作金轮等七宝,每次朝会,都陈列在殿庭。 庚子,追尊昭安皇帝曰浑元昭安皇帝,文穆皇帝曰立极文穆皇帝,孝明⾼皇帝曰无上孝明⾼皇帝;皇后从帝号。 庚子(十四⽇),朝廷追尊昭安皇帝为浑元昭安皇帝,文穆皇帝为立极文穆皇帝,孝明⾼皇帝为无上孝明⾼皇帝;皇后的尊号与帝号相同。 [15]辛丑,以文昌左丞、同平章事姚为司宾卿,罢政事;以司宾卿万年⾖卢钦望为內史,文昌左丞韦巨源同平章事,秋官侍郞吴人陆元方为鸾台侍郞、同平章事。臣源,孝宽之玄孙也。 [15]辛丑(十五⽇),朝廷任命文昌左丞、同平章事姚为司宾卿,罢除相职;任命司宾卿万年人⾖卢钦望为內史,文昌左丞韦巨源为同平章事,秋官侍郞吴人陆无方为鸾台侍郞、同平章事。韦巨源是韦孝宽的玄孙。 延载元年(甲午、694) 延载元年(甲午,公元694年) [1]正月,丙戌,太后享万象神宮。 [1]正月,丙戌(初一),太后在万象神宮祭祀。 [2]突厥可汗骨笃禄卒,其子幼,弟默啜自立为可汗。腊月,甲戌,默啜寇灵州。 [2]突厥可汗阿史那骨笃禄去世,他的儿子年幼,他的弟弟阿史那默啜自立为可汗。腊月,甲戌(十九⽇),阿史那默啜侵扰灵州。 [3]室韦反,遣右鹰扬卫大将军李多祚击破之。 [3]室韦反叛,唐朝派遣右鹰扬卫大将军李多祚击败他们。 [4]舂,一月,以娄师德为河源等军检校营田大使。 [4]舂季,一月,朝廷任命娄师德为河源等军检校营田大使。 [5]二月,武威道总管王孝杰破吐蕃论赞刃、突厥可汗子等于冷泉及大岭,各三万余人,碎叶镇守使韩思忠破泥 ![]() [5]二月,武威道总管王孝杰在冷泉及大岭打败吐蕃论赞刃、突厥可汗子等各三万多人。碎叶镇守使韩思忠打败泥 ![]() [6]庚午,以僧怀义为代北道行军大总管,以讨默啜。 [6]庚午(十六⽇),朝廷任命和尚怀义为代北道行军大总管,以讨伐阿史那默啜。 [7]三月甲申,以凤阁舍人苏味道为凤阁侍郞、同平章事,李昭德检校內史。更以僧怀义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以李昭德为长史,苏味道为司马,帅契明、曹仁师、沙吒忠义等十八将军以讨默啜,未行,虏退而止。昭德尝与怀义议事,失其旨,怀义挞之,昭德惶惧请罪。 [7]三月,甲申(初一),朝廷任命凤阁舍人苏味道为凤阁侍郞、同平章事,李昭德为检校內史;又任命和尚怀义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以李昭德为长史,苏味道为司马,率领契明、曹仁师、沙吒忠义等十八将军以讨伐阿史那默啜,还没有出发,因敌人退走而停止出兵。李昭德曾与和尚怀义商议事情,不符合他的心意,被怀义鞭打,李昭德恐惧请罪。 [8]夏,四月,壬戌,以夏官尚书、武威道大总管王孝杰同凤阁鸾台三品。 [8]夏季,四月,壬戌(初九),朝廷任命夏官尚书、武威道大总管王孝杰为同凤阁鸾台三品。 [9]五月,魏王承嗣等二万六千余人上尊号曰越古金轮圣神皇帝。甲午,御则天门楼受尊号,赦天下,改元。 [9]五月,魏王武承嗣等二万六千余人给太后上尊号为越古金轮圣神皇帝。甲午(十一⽇),太后驾临则天门城楼接受尊号,大赦天下罪人,更改年号。 [10]天授中,遣监察御史寿舂裴怀古安集西南蛮。六月,癸丑,永昌蛮酋薰期帅部落二十余万户內附。 [10]天授年间,朝廷派遣监察御史寿舂人裴怀古招抚西南蛮族。六月,癸丑(初一),永昌蛮首领薰期率领部落二十余万户归附唐朝。 [11]河內有老尼居神都麟趾寺,与嵩山人韦什方等以妖妄惑众。尼自号净光如来,云能知未然;什方自云吴⾚乌年生。又有老胡亦自言五百岁,云见薛师已二百年矣,容貌愈少。太后甚信重之,赐什方姓武氏。秋,七月,癸未,以什方为正谏大夫、同平章事,制云:“迈轩代之广成,逾汉朝之河上。”八月,什方乞还山,制罢遣之。 [11]河內地方有老尼姑,居住在神都麟趾寺,与嵩山人韦什方等以 ![]() ![]() [12]戊辰,以王孝杰为瀚海道行军总管,仍受朔方道行军大总管薛怀义节度。 [12]戊辰(十七⽇),朝廷任命王孝杰为瀚海道行军总管,并受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和尚怀义的指挥。 [13]己巳,以司宾少卿姚为纳言;左肃政中丞原武杨再思为鸾台侍郞,洛州司马杜景俭为凤阁侍郞,并同平章事。 [13]己巳(十八⽇),朝廷任命司宾少卿姚为纳言;左肃政中丞原武人杨再思为鸾台侍郞,洛州司马杜景俭为凤阁侍郞,一并任同平章事。 ⾖卢钦望请京官九品已上输两月俸以赡军,转帖百官,令拜表。百官但赴拜,不知何事。拾遗王求礼谓钦望曰:“明公禄厚,输之无伤;卑官贫迫,奈何不使其知而欺夺之乎?”钦望正⾊拒之。既上表,求礼进言曰:“陛下富有四海,军国有储,何藉贫官九品之俸而欺夺之!”姚曰:“求礼不识大体。”求礼曰:“如姚,为识大体者 ![]() ⾖卢钦望请九品以上的京官每人 ![]() ![]() [14]戊寅,鸾台侍郞、同平章事崔元综坐事流振州。 [14]戊寅(二十七⽇),鸾台侍郞、同平章事崔元综因事获罪流放振州。 [15]武三思帅四夷酋长请铸铜铁为天枢,立于端门之外,铭纪功德,黜唐颂周;以姚为督作使。诸胡聚钱百万亿,买铜铁不能⾜,赋民间农器以⾜之。 [15]武三思等率领四夷首领请用铜铁铸造大‘天枢’柱,树立在端门外,柱上有记述功德的铭文,贬黜唐朝,称颂武周;任命姚为督作使。诸胡聚集钱百万亿,买铜铁尚不够用,又征收民间的农具加以补充。 [16]九月,壬午朔,⽇有食之。 [16]九月,壬午朔(初一),出现⽇食。 [17]殿中丞来俊臣坐赃贬同州参军。王弘义流琼州,诈称敕追还,至汉北,侍御史胡元礼遇之,按验,得其 ![]() [17]殿中丞来俊臣犯贪赃罪,降职为同州参军。王弘义流放琼州,伪称太后有令追他回京,到了汉⽔以北,侍御史胡元礼遇见他,经过查验,弄清他作假的事实,于是用杖刑处死。 內史李昭德恃太后委遇,颇专权使气,人多疾之,前鲁王府功曹参军丘上疏攻之,其略曰:“陛下天授以前,万机独断。自长寿以来,委任昭德,参奉机密,献可替否;事有便利,不预谘谋,要待画⽇将行,方乃别生驳异。扬露专擅,显示于人,归美引愆,义不如此。”又曰:“臣观其胆,乃大于⾝,鼻息所冲,上拂云汉。”又曰:“蚁⽳坏堤,针芒写气,权重一去,收之极难。”长上果毅邓注,又著《石论》数千言,述昭德专权之状。凤阁舍人逄弘敏取奏之,太后由是恶昭德。壬寅,贬昭德为南宾尉,寻又免死流窜。 內史李昭德依仗太后的信任,独揽大权,意气用事,人们多憎恨他。前鲁王府功曹参军丘上疏抨击他,內容大致说:“陛下在天授年间以前,政事由自己决断,自长寿年间以来,委任李昭德,让他参与机密,提出可行的事,否决不可行的事;一些对家国便利的事,他事先不参与商议,待到已批示将要推行时,才另提出不同意见,显露出独断独行,好表现自己。善事归于君主,过失自己承担,他并不遵循这种君臣关系的常理。”又说:“我看他的胆子,比⾝体还大,鼻孔出的气,上冲霄汉。”又说:“蚂蚁的洞⽳可以毁掉大堤,针尖大的小孔⾜以 ![]() [18]太后出黎花一枝以示宰相,宰相皆以为瑞。杜景俭独曰:“今草木⻩落,而此更发荣, ![]() ![]() [18]太后拿出一枝梨花给宰相们看,宰相们都以为是吉兆。只有杜景俭说:“现在草木枯⻩凋落,而梨树却开花,这是 ![]() ![]() ![]() [19]冬,十月,壬申,以文昌右丞李元素为凤阁侍郞,左肃政中丞周允元检校凤阁侍郞,并同平章事。允元,豫州人也。 [19]冬季,十月,壬申(二十二⽇),朝廷任命文昌左丞李元素为凤阁侍郞,左肃政中丞周允元为检校凤阁侍郞,一并任同平章事。周允元是豫州人。 [20]岭南獠反,以容州都督张玄遇为桂、永等州经略大使以讨之。 [20]岭南獠人反叛,朝廷任命容州都督张玄遇为桂、永等州经略大使以讨伐他们。 天册万岁元年(乙未、695) 天册万岁元年(乙未,公元695年) [1]正月,辛巳朔,太后加号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赦天下,改元证圣。 [1]正月,辛巳朔(初一),太后加尊号为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大赦天下,更改年号为证圣。 [2]周允元与司刑少卿皇甫文备奏內史⾖卢钦望、同平章事韦巨源、杜景俭、苏味道、陆元方附会李昭德,不能匡正,钦望贬赵州,巨源贬麟州,景俭贬溱州,味道贬集州,元方贬绥州刺史。 [2]周允元与司刑少卿皇甫文备上奏说內史⾖卢钦望、同平章事韦巨源、杜景俭、苏味道、陆元方依附李昭德,不能纠正政事的过失。⾖卢钦望被降职为赵州刺史,韦巨源被降职为麟州刺史,杜景俭被降职为溱州刺史,苏味道被降职为集州刺史,陆元方被降职为绥州刺史。 [3]初,明堂既成,太后命僧怀义作夹大像,其小指中犹容数十人,于明堂北构天堂以贮之。堂始构,为风所摧,更构之,⽇役万人,采木江岭,数年之间,所费以万亿计,府蔵为之耗竭。怀义用财如粪土,太后一听之,无所问。每作无遮会,用钱万缗;士女云集,又散钱十车,使之争拾,相蹈践有死者。所在公私田宅,多为僧有。怀义颇厌⼊宮,多居⽩马寺,所度力士为僧者満千人。侍御史周矩疑有 ![]() ![]() [3]当初,明堂已落成,太后命令和尚怀义用⿇布夹 ![]() ![]() ![]() 乙未,作无遮会于明堂,凿地为坑,深五丈,结彩为宮殿,佛像皆于坑中引出之,云自地涌出。又杀牛取⾎,画大像,首⾼二百尺,云怀义刺膝⾎为之。丙申,张像于天津桥南,设斋。时御医沈南亦得幸于太后,怀义心愠,是夕,密烧天堂,延及明堂,火照城中如昼,比明皆尽,暴风裂⾎像为数百段。太后 ![]() 乙未(疑误),太后作无遮法会于明堂,挖地为坑,深五丈,结札彩绸作宮殿,佛像都从深坑中拉出,说是从地下涌出。又杀牛取⾎,用来画大佛像,佛像的头⾼二百尺,说是和尚怀义刺膝取⾎画的。丙申(初八),在天津桥南边张挂大佛像,摆上供神佛用的食品。当时御医沈南也得到太后宠幸,和尚怀义对此心里不⾼兴,当晚秘密烧焚天堂,延烧到明堂,火光照得洛 ![]() 先是,河內老尼昼食一⿇一米,夜则烹宰宴乐,畜弟子百余人, ![]() ![]() 在这以前,河內老尼姑⽩天只食一点⿇籽和一点米,晚上则屠宰烹调宴饮作乐,收养弟子一百多人,yín ![]() ![]() 庚子,以明堂火告庙,下制求直言。刘承庆上疏,以为:“火发既从⿇主,后及总章,所营佛舍,恐劳无益,请罢之。又,明堂所以统和天人,一旦焚毁,臣下何心犹为宴!忧喜相争,伤于情 ![]() ![]() 庚子(疑误),太后将明堂失火的事禀告太庙,并下令征求直言。刘承庆上疏认为:“火既然从⿇布佛像烧起,后延及明堂总章三室,可见所营建的佛舍恐徒劳无益,请停止营造。还有,明堂的作用是调和天与人的关系,一旦焚毁,大臣们还有什么心思参加聚饮,忧愁和喜悦两种心情相互争斗,有伤于人的 ![]() ![]() 获嘉主簿彭城刘知几表陈四事:其一,以为:“皇业权舆,天地开辟,嗣君即位,黎元更始,时则藉非常之庆以申再造之恩。今合六清宴而赦令不息,近则一年再降,远则每岁无遗,至于违法悖礼之徒,无赖不仁之辈,编户则寇攘为业,当官则赃贿是求。而元⽇之朝,指期天泽,重 ![]() ![]() ![]() 获嘉县主簿彭城人刘知几上表陈述四件事:其一,以为:“皇业起始,天地开辟,嗣君即位,百姓重新开始,当时则凭借非常的喜庆以显示使人重新获得生命的恩惠,现在天下清静安宁而赦令不断发布,近来则一年中不止一次,前些时则每年都有。至于违法背礼的人,刁猾凶残之徒,当百姓则以偷盗为业,当官则以贪赃索贿为目标。而元旦的朝会,期望皇帝的恩泽,重 ![]() ![]() ![]() ![]() [4]丙午,以王孝杰为朔方道行军总管,击突厥。 [4]丙午(二十六⽇),朝廷任命王孝杰为朔方道行军总管,进攻突厥。 [5]舂,二月,己酉朔,⽇有食之。 [5]舂季,二月,己酉朔(初一),出现⽇食。 [6]僧怀义益骄恣,太后恶之。既焚明堂,心不自安,言多不顺;太后密选宮人有力者百余人以防之。壬子,执之于瑶光殿前树下,使建昌王武攸宁帅壮士殴杀之,送尸⽩马寺,焚之以造塔。 [6]和尚怀义⽇益骄傲放纵,太后因此憎恨他。他烧焚明堂后,內心不安,言语多不恭顺;太后秘密挑选一百多名⾝強力壮的宮女以防备他。壬子(初四),在瑶光殿前树下将他逮捕,让建昌王武攸宁率领壮士将他打死,把尸体送往⽩马寺,焚尸造塔。 [7]甲子,太后去“慈氏越古”之号。 [7]甲子(十六⽇),太后除去“慈氏越古”的称号。 [8]三月,丙辰,凤阁侍郞、同平章事周允元薨。 [8]三月,丙辰(初九),凤阁侍郞、同平章事周允元去世。 [9]夏,四月,天枢成,⾼一百五尺,径十二尺,八面,各径五尺。下为铁山,周百七十尺,以铜为蟠龙麒麟萦绕之;上为腾云承露盘,径三丈,四龙人立捧火珠,⾼一丈。工人⽑婆罗造模,武三思为文,刻百官及四夷酋长名,太后自书其榜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9]夏季,四月,朝廷铸造天枢柱完成,⾼一百零五尺,直径十二尺,柱⾝八面,每面宽五尺。大柱下面是一座铁山,周边长一百七十尺,环绕铁山的是铜做的蟠龙和麒麟;柱顶上铸一个腾云形的承露盘,直径三丈,四个龙人站在盘上捧火珠,火珠⾼一丈。工人⽑婆罗造模型,武三思撰文,天枢上刻百官和四夷首领的姓名,太后亲自书写匾额为:“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10]秋,七月,辛酉,吐蕃寇临洮,以王孝杰为肃边道行军大总管以讨之。 [10]秋季,七月,辛酉(十五⽇),吐蕃侵扰临洮,朝廷任命王孝杰为萧边道行军大总管以讨伐他们。 [11]九月,甲寅,太后合祭天地于南郊,加号天册金轮大圣皇帝,赦天下,改元。 [11]九月,甲寅(初九),太后合祭天地于南郊,加尊号为天册金轮大圣皇帝,大赦天下,更改年号。 [12]冬,十月,突厥默啜遣使请降,太后喜,册授左卫大将军、归国公。[12]冬季,十月,突厥阿史那默啜派遣使者向唐朝请降,太后⾼兴,封他为左卫大将军、归国公。 万岁通天元年(丙申、696) 万岁通天元年(丙申,公元696年) [1]腊月,甲戌,太后发神都;甲申,封神岳;赦天下,改元万岁登封,天下百姓无出今年租税;大九⽇。丁亥,禅于少室;己丑,御朝觐坛受贺;癸巳,还宮;甲午,谒太庙。 [1]腊月,甲戌(初一),太后从神都出发;甲申(十一⽇),祭天于神岳嵩山,大赦天下,更改年号为万岁登封,让天下百姓免 ![]() [2]右千牛卫将军安平王武攸绪,少有志行,恬澹寡 ![]() ![]() [2]右千牛卫将军安平王武攸绪,少年时就有志向品行,淡泊不贪图名利,随从太后封中岳回来后,即要求抛弃官爵,隐居于嵩山南麓。太后怀疑他有诈,同意他的请求,以观察他的行动。武攸绪于是悠然自得于山⽔之间,冬天居住在茅椒作墙的屋子里,夏天居住于石室,和山林隐士一样。太后的赏赐,王公赠给的⾐服物玩,武攸绪一概闲置不用,上面积満灰尘尘。他买田让家奴耕种,和普通百姓没有区别。 [3]舂,一月,甲寅,以娄师德为肃边道行军副总管,击吐蕃。己巳,以师德为左肃政大夫,知政事如故。 [3]舂季,一月,甲寅(十一⽇),朝廷任命娄师德为肃边道行军副总管,进攻吐蕃。己巳(二十六⽇),任命娄师德为左肃政大夫,仍旧主持政事。 [4]改长安崇尊庙为太庙。 [4]朝廷改长安崇尊庙为太庙。 [5]二月,辛巳,尊神岳天中王为神岳天中⻩帝,灵妃为天中⻩后;启为齐圣皇帝;封启⺟神为⽟京太后。 [5]二月,辛巳(初九),朝廷尊神岳天中王为神岳天中⻩帝,灵妃为天中⻩后;夏启为齐圣皇帝;封启⺟神为⽟京太后。 [6]三月,壬寅,王孝杰、娄师德与吐蕃将论钦陵赞婆战于素罗汗山,唐兵大败;孝杰坐免为庶人,师德贬原州员外司马。师德因署移牒,惊曰:“官爵尽无 ![]() [6]三月,壬寅(初一),王孝杰、娄师德与吐蕃论钦陵赞婆 ![]() [7]丁巳,新明堂成,⾼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规模率小于旧。上施金涂铁凤,⾼二丈,后为大风所损;更为铜火珠,群龙捧之,号曰通天宮。赦天下,改元万岁通天。 [7]丁巳(十六⽇),新明堂落成,⾼二百九十四尺,纵横三百尺,规模大致小于被烧焚的明堂。上面放置涂金铁凤,⾼二丈,后来被大风损坏;另造铜火珠,由群龙捧着,定名为通天宮。朝廷大赦天下罪人,改年号为万岁通天。 [8]大食请献师子。姚上疏,以为:“师子专食⾁,远道传致,⾁既难得,极为劳费。陛下鹰⽝不蓄,渔猎悉停,岂容菲薄于⾝而厚给于兽!”乃却之。 [8]大食国请求给朝廷进献狮子,姚上疏认为:“狮子专门吃⾁,远道运来,⾁既难得,极费人力财力。陛下鹰⽝都不畜养,渔猎全部停止,哪能容许对自己菲薄而对野兽优厚!”于是拒绝接受。 [9]以检校夏官侍郞孙元亨同平章事。 [9]朝廷任命检校夏官侍郞孙元亨为同平章事。 [10]夏,五月,壬子,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吏孙万荣举兵反,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尽忠,万荣之妹夫也,皆居于营州城侧。文刚愎,契丹饥不加赈给,视酉长如奴仆,故二人怨而反。乙丑,遣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仁节等二十八将讨之。秋,七月,辛亥,以舂官尚书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姚副之,以备契丹。改李尽忠为李尽灭,孙万荣为孙万斩。 [10]夏季,五月,壬子(十二⽇),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起兵反唐,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李尽忠是孙万荣的妹夫,都居住在营州城边。赵文傲慢而固执,契丹发生饥荒,他不赈济,看待他们的首领如同奴仆,所以他们二人怨恨而造反。乙丑(二十五⽇),唐朝派遣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仁节等二十八将讨伐他们。秋季,七月,辛亥(十一⽇),朝廷任命舂官尚书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姚作他的副职,以防备契丹;改李尽忠为李尽灭,孙万荣为孙万斩。 尽忠寻自称无上可汗,据营州,以万荣为前锋,略地,所向皆下,旬⽇,兵至数万,进围檀州,清边前军副总管张九节击却之。 李尽忠不久自称无上可汗,占据营州,以孙万荣为前锋,夺取地盘,所向无敌,十⽇间拥兵至数万,进兵包围檀州,被清边前军副总管张九节击退。 八月,丁酉,曹仁师、张玄遇、⿇仁节与契丹战于硖石⾕,唐兵大败。先是,契丹破营州,获唐俘数百,囚之地牢,闻唐兵将至,使守牢绐之曰:“吾辈家属,饥寒不能自存,唯俟官军至即降耳。”既而契丹引出其俘,饲以糠粥, ![]() ![]() ![]() 八月,丁酉(二十八⽇),曹仁师、张玄遇、⿇仁节与契丹 ![]() ![]() ![]() 宗怀昌等说:“官军已破贼,如果你们不到达营州,军官都斩首,兵卒不给勋级。”燕匪石等得到通知,便昼夜兼程,连吃饭觉睡都顾不上,一直往前赶,士卒马匹都疲劳得很;结果被契丹人在中途埋伏截击,全军覆没。 九月,制:“天下系囚及庶士家奴骁勇者,官偿其直,发以击契丹。”初令山东近边诸州置武骑团兵,以同州刺史建安王武攸宜为右武威卫大将军,充清边道行军大总管,以讨契丹。 九月,太后下令:“天下囚犯及官民家奴有勇力的,官府给钱赎出,发往前线进攻契丹。”朝廷开始命令崤山以东靠近边地各州设置武骑团兵,任命同州刺史建安王武攸宜为右武威卫大将军,充任清边道行军大总管,以讨伐契丹。 右拾遗陈子昂为攸宜府参谋,上疏曰:“恩制免天下罪人及募诸⾊奴充兵讨击契丹,此乃捷急之计,非天子之兵。且比来刑狱久清,罪人全少,奴多怯弱,不惯征行,纵其募集,未⾜可用。况今天下忠臣义士,万分未用其一,契丹小孽,假命待诛,何劳免罪赎奴,损国大体!臣恐此策不可威示天下。” 右拾遗陈子昂任武攸宜军府参谋,上疏说:“太后下令赦免天下罪人及招募官民家奴当兵讨伐契丹,这只是应急的办法,不是天子的兵员。况且近来刑狱早已公平,罪人减少,家奴多数懦弱,不习惯行军打仗,纵使能募集到,也不见得可用。何况当今天下的忠臣义士,还没有用上万分之一,契丹小小的祸 ![]() [11]丁巳,突厥寇凉州,执都督许钦明。钦明,绍之曾孙也;时出按部,突厥数万奄至城下,钦明拒战,为所虏。 [11]丁巳(十八⽇),突厥侵扰凉州,虏走州都督许钦明。许钦明是许绍的曾孙;当时他正外出巡查所辖地区,突厥兵数万人突然进攻到城下,许钦明抵抗,被俘虏。 钦明兄钦寂,时为龙山军讨击副使,与契丹战于崇州,军败,被擒。虏将围安东,令钦寂说其属城未下者。安东都护裴玄在城中,钦寂谓曰:“狂贼天殃,灭在朝夕,公但励兵谨守以全忠节。”虏杀之。 许钦明的哥哥许钦寂,当时任龙山军讨击副使,与契丹在崇州 ![]() [12]吐蕃复遣使请和亲,太后遣右武卫胄曹参军贵乡郭元振往察其宜。吐蕃将论钦陵请罢安西四镇戍兵,并求分十姓突厥之地。元振曰:“四镇、十姓与吐蕃种类本殊,今请罢唐兵,岂非有兼并之志乎?”钦陵曰:“吐蕃苟贪土地, ![]() ![]() [12]吐蕃又派遣使者请求与唐和好,太后派遣右武卫胄曹参军贵乡人郭元振前去观察情况。吐蕃将领论钦陵请求唐朝撤去安西四镇的守军,并请求分给他们十姓突厥的土地。郭元振说:“四镇、十姓突厥与吐蕃本是不同民族,现在请撤唐朝守军,难道不是有兼并的打算吗?”论钦陵说:“吐蕃假如贪求土地,想成为唐朝边地的祸患,则东侵甘州、凉州,哪里肯谋利于万里之外呢!”于是派遣使者随郭元振⼊唐朝提出上述请求。 朝廷疑未决,元振上疏,以为:“钦陵求罢兵割地,此乃利害之机,诚不可轻举措也。今若直拒其善意,则为边患必深。四镇之利远,甘、凉之害近,不可不深图也。宜以计缓之,使其和望未绝则善矣。彼四镇、十姓,吐蕃之所甚 ![]() ![]() 是否答应他的要求,朝廷拿不定主意,郭元振上疏认为:“论钦陵要求罢兵割地,这是利害的关键,确实不应轻易作出决定。现在如果直截了当地拒绝他的善意,结果将招致很深的边患。四镇的利益远,甘州、凉州的受害近,不可不深⼊考虑。应当用计策拖延时间,使他和好的希望未断绝就好了。那四镇、十姓,吐蕃是很想得到的,而青海、吐⾕浑,也是我们的要地。现在回答他应该说:‘四镇、十姓之地,本来对唐朝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派兵戍守,是想定安抚 ![]() 元振又上言:“吐蕃百姓疲于徭戍,早愿和亲;钦陵利于统兵专制,独不 ![]() ![]() ![]() 郭元振又向太后进言:“吐蕃百姓为徭役和兵役所苦,早就愿意与我们和好;只有论钦陵图统兵专制的私利,不想归附。如果我们每年都派去表示和好的使者,而论钦陵常不从命,则吐蕃百姓对论钦陵的怨恨就会⽇益加深,盼望得到家国的恩惠就会⽇甚一⽇,他要想大规模发动他的百姓,肯定就困难了。这也是逐渐离间的办法,可以使他们上下猜疑,祸 ![]() [13]庚申,以并州长史王方庆为鸾台侍郞,与殿中监万年李道广并同平章事。 [13]庚申(二十一⽇),朝廷任命并州长史王方庆为鸾台侍郞,与殿中监万年人李道广一并任同平章事。 [14]突厥默啜请为太后子,并为其女求昏,悉归河西降户,帅其部众为国讨契丹。太后遣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左卫郞将摄司宾卿田归道册授默啜左卫大将军、迁善可汗。知微,立德之孙;归道,仁会之子也。 [14]突厥阿史那默啜请求作太后的儿子,并为他女儿向唐朝求婚,全部归还河西降户,率领他的部众为唐朝讨伐契丹。太后派遣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左卫郞将代理司宾卿田归道带着册书任命阿史那默啜为左卫大将军、迁善可汗。阎知微是阎立德的孙子;田归道是田仁会的儿子。 冬,十月,辛卯,契丹李尽忠卒,孙万荣代领其众。突厥默啜乘间袭松漠,虏尽忠、万荣 ![]() 冬季,十月,辛卯(二十二⽇),契丹李尽忠去世,孙万荣替代他率领部众。突厥阿史那默啜乘机袭击松漠,俘虏李尽忠、孙万荣的 ![]() 孙万荣收合余众,军势复振,遣别帅骆务整、何阿小为前锋,攻陷冀州,杀刺史陆宝积,屠吏民数千人;又攻瀛州,河北震动。制起彭泽令狄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独孤思庄畏契丹猝至,悉驱百姓⼊城,缮修守备。仁杰至,悉遣还农,曰:“贼犹在远,何烦如是!万一贼来,吾自当之。”百姓大悦。 孙万荣收集余众,军势再次兴盛,派遣别帅骆务整、何阿小为前锋,攻陷冀州,杀州刺史陆宝积,杀屠官吏和百姓数千人;又进攻瀛州,⻩河以北地区震动。太后命令起用彭泽令狄仁杰为魏州刺史。前任刺史独孤思庄畏惧契丹突然到来,将百姓全部驱赶⼊城,修筑工事,加強守备。狄仁杰到任后,将百姓全部遣返务农,说:“敌人距离还远,用不着这样!万一敌人来,我自己抵挡他们。”百姓很⾼兴。 时契丹⼊寇,军书填委,夏官郞中硖石姚元崇剖析如流,皆有条理,太后奇之,擢为夏官侍郞。 当时契丹侵扰,军事文书堆集,夏官郞中硖石人姚元崇剖析决断,如⽔分流,都有条理,太后认为他不寻常,提升他为夏官侍郞。 [15]太后思徐有功用法平,擢拜左台殿中侍御史,闻者无不相贺。鹿城主簿宗城潘好礼著论,称有功蹈道依仁,固守诚节,不以贵 ![]() ![]() [15]太后思念徐有功执法公平,重新提拔他为左台殿中侍御史,知道的人无不互相庆贺。鹿城主簿宗城人潘好礼撰写文章,称赞徐有功遵循正道、依从仁义,坚守真诚的气节,不因贵 ![]() ![]() ![]() |
上一章 资治通鉴 下一章 ( → ) |
老虎小说网提供司马光最新小说资治通鉴未删节阅读全文阅读,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编写的一部情节文笔俱佳的作品,值得网友阅读,老虎小说网最值得网友收藏的排行榜小说阅读网 |